隨后,開始將這種軌道,鋪設在了汴河、蔡河的堆垛場內。
于是廣受好評,也鍛煉出了一支熟練的工匠隊伍和維修隊伍。
到得上個月,隨著靖安坊的拆除工作進入尾聲。
大量的建筑垃圾,需要運出城外。
同時,大量的建材,也需要從城外運進汴京。
于是,趙煦就讓沈括帶頭,研究建設一條從靖安坊到城外磚窯、瓦廠以及其他作坊的運輸軌道。
至于建設費用?
一半從汴京學府的項目收入中支出,一半從開封府拿。
當然了,因為是第一次建設長度達到數十里的木制運輸軌道。
建設進度和落地后的效果,都有待觀察。
“諾!”賈種民卻是沒有想到,趙煦對這條木制軌道,有著這么高的關注度。
不過,這也讓他興奮了起來。
官家如此關注,只要做好了,功勞大大的有!
當即,他便拍著胸膛保證:“愿請陛下放心。”
“臣愿立軍令狀,必不叫陛下失望。”
“善!”趙煦頷首。
賈種民,雖然是恩蔭官出身的三代。
但他是個卷王,而且他還是個懂技術,也尊重技術的卷王——其在趙煦的上上輩子,曾主持重修了州橋。
為了修好州橋,這位當時已經升到待制級別的重臣,可是以弟子姿態,請教了很多人。
其中包括宋用臣。
一個文臣士大夫,請教一個內臣。
這在大宋是很罕見的事情。
所以,他來負責監督施工,趙煦是放心的,之所以特意將賈種民叫過來囑托一番,不過是想給他打一點雞血,讓他工作更積極一些。
反正也不要錢,對吧!
打發走興奮不已的賈種民,御駕繼續上路,在御龍直的簇擁下,很快就來到了開封府。
蔡京,自是照例帶著人在開封府府衙前恭迎。
同時出現在人群的,還有金總持的身影。
趙煦隔著簾子,老遠就看到了人群里的金總持的身影。
“這大和尚倒是個知趣的。”他輕聲評價著:“不愧是能越萬里而來的高僧。”
如今這個時代,佛教在天竺已經式微。
婆羅門教與在北天竺地區高速擴張的大食教,對著佛教混合雙打。
所以,金總持算是最后一位,走出天竺,來到大宋傳法、弘法的高僧。
在他之后,天竺就再也出現過,世界性的高僧。
所以,趙煦其實對金總持,是有著很大的期望的。
正是在這種心態下,趙煦才對他用上了趙官家們對武臣們用的手段——pua。
以此來確定他的立場和態度。
現在看來,金總持是過關了。
(本章完)
地址:(明智屋中文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