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珪了。
王珪死后,其子孫扶棺回鄉,傳說光是運金銀珍寶的船就有好幾艘。
不過…
呂公著想起了王珪諸子現在的境遇,便若有所思,在心中想著:“老夫將來,也當學一學君實今日。”
呂家的學習能力,一直很強。
當年,范仲淹首創族田、義莊、義學,使得范家崛起后。
呂家就立刻跟進了。
因為他們發現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
不僅僅可以讓家族興盛,還能減少子孫爭產,兄弟鬩于墻,讓外人看笑話的可能。
更可以確保家族不至于因為不肖子孫的原因而衰落。
因為財富,將以土地、學田的形式存在。
而且這些財產屬于整個家族,所以不可分割。
同時,還能有一個好名聲。
而一個好名聲,在大宋是真的能換官當的。
于是,如今天下的士大夫名門或多或少的都在學這個模式。
除了他壽州呂氏外,潁昌府長社的韓氏(韓絳家族)也在用這個模式。
而這個模式學的最徹底最好的地方是福建。
福建一路,為什么這二三十年來,人才井噴?
就是因為各大家族,都有族田、義學,以培養優秀子孫。
建州章氏,從章得象后,出了多少人才了?
福清林家,一代人就出了四個進士!
而且個個不凡!
莆田蔡家,也了不得!
蔡確、蔡京、蔡卞,都是人中龍鳳。
可是,招式會用老。
隨著范仲淹模式,在天下漸漸鋪開、興盛。
會不會有問題呢?
呂公著想了想,他知道,這肯定會出問題。
而當今官家,會不會打壓這個模式?
呂公著不太清楚,但他知道,亢龍有悔的道理。
如今,范仲淹模式天下都在學。
呂公著不知道什么是‘他人恐懼我貪婪,他人貪婪我恐懼’。
可他敏銳的本能和強大的政治觀察能力,讓他感覺,必須做點什么來適應新的環境。
至少不能讓呂家,成為那個出頭的椽子。
今天,司馬光的臨終交代,讓他眼前一亮。
他知道,這必須學。
絕不能讓呂氏,成為那個出頭鳥。
正好,呂家的積累,已經足夠了。
乃父呂夷簡,乃兄呂公弼兩代人,已經攢下了足夠家族興盛和傳承的產業。
司馬光那邊,隨著他的交代,他的精神和氣力,已漸漸不支。
但他還有著事情,需要安排。
“晦叔…晦叔…”他低低呼喚著。
呂公著聞言,上前一步,半蹲到這個老友身邊,動容的說道:“君實,我在的!”
“君實有什么要囑托我的事情?”
司馬光笑著,看著這個老友,輕聲道:“當年,嘉佑四友,相知相伴,今能與我相知者,獨晦叔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