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些地區的鐵錢幣值肯定遠低于四川。
史書上也有很多熙河陜西的錢脆的記載。
所以,熙河當地的鐵錢價值,在向宗回、高公紀沒有去的時候,我個人假設,在15比1這個匯率上。
注意,我依然用的是凌策說的大鐵錢,而非小平錢。
所以,向宗回、高公紀履任時,熙河路鐵錢和銅錢匯率十五比
而他們管的是熙河路的錢袋子。
每年財政撥款,達到400-600萬貫銅錢的熙河邊防財用司。
換而言之,在最開始,也就是元豐八年六月熙河當地匯率15比
這意味著什么?
汴京賺錢熙河花啊!
一個巨大的套利空間出現了。
這也是熙河棉莊的盈利方式。
在書里我已經反復說過了,熙河路在元豐八年下半年,開墾的棉田數量,其實很少。
在整個元豐八年下半年,兩人六月履任到十一月下雪,熙河路棉田開墾總數量,約在五萬到六萬畝之間(很多人最初只是象征性的應付了一下,沒有多墾,包家、趙家比較捧場,多墾了一點,但這兩家加起來不超過一萬畝,所以才有了向宗吉帶著王大斧墾地的事情)。
這也是元祐元年,春季播種的棉田規模。
但是……
從元祐元年春天開始,熙河一下子陷入了棉莊狂熱。
為什么?
因為套利空間被人發現了。
因為,在元豐八年下半年,那些開墾出來的棉田,為了不荒廢,很多人種了大豆、苜蓿、大麥、青稞。
然后,所有人都懵逼了。
棉花還沒有收割呢,棉莊就已經賺錢了。
向宗回、高公紀控制的邊防財用司,用官價收購土地里的產出。
因為在彼時,他們才是熙河本地真正的大地主。
屬于自己買自己的產出,所以很大方也很公正。
直接按照朝廷政策來。
相當于,拿著汴京的物價,買熙河的物產。
大家在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看過這種情況,相信大家也能明白,這必然導致什么了吧?
所有人都瘋了!
熙河的漢、蕃豪族,甚至吐蕃那邊的溪巴溫、溫溪心才會這么鐵了心,跟著向宗回、高公紀走。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利益。
向宗回、高公紀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開始不在在鐵錢里面摻雜質。
所以,熙河的鐵錢幣值開始上升。
在元祐元年春天以后,應該和四川齊平,達到10比1的幣值。
那,可能就有讀者要問了。
為什么,之前沒有人發現,沒有人用這些辦法?
答案是北宋對經濟金融的認知很淺薄。
司馬光的‘天下財富自有定數,不在官府就在民間’,以及王安石的‘理財’之術,才是主流。
而所謂理財,多數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加稅或通過壟斷方式獲利。
然后就是熙河地區的情況,非常特殊。
這里的胡人數量,遠遠超過漢人。
就連軍隊和武裝,也多為少數民族首領所有。
比如說包順家族,常年是北宋在熙河地區的頭號打手。
多次作為主力參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