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比如說趙思忠兄弟等等。
他們都是擁兵數千,上萬的大首領。
而北宋王朝對這些人,防備心極其嚴重,同時打壓、排擠從未停止。
前文已經提到過,有文官曾上書,禁止蕃官出任漢官,以及到內地任職,只允許蕃官任蕃職。
??????55.??????
在歷史上這些人成功了,整個元祐時代,熙河的少數民族領袖備受打壓。
而哪怕在熙寧-元豐時代,以及后來的紹圣-元符時代。
朝廷對他們,也是警惕、提防,勝過信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什么政策扶持、鼓勵了。
熙河路文武官員們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監視、提防這些投降的胡人首領身上。
特別是包順家族,可以動員數萬人,還有騎兵一萬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們才要請求神宗賜一個包姓。
這是在政治上低頭——別打了,我自己人。
然并卵,士大夫們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經濟長期停滯,無法發展。
所以熙河地區,每年都需要中央撥款,無法自給自足。
李憲時代,熙河每年撥款,多則七八百萬(戰時),少的也是四五百萬貫。
這也是元祐時代,舊黨司馬光等人想要棄蘭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書中,隨著向宗回、高公紀到任,在主角的支持下,這些限制,統統去掉。
不分漢胡,鼓勵墾地,只要開墾,就承認是你的地!
同時,向宗回、高公紀還在拿著汴京的物價,合法合規的買熙河的產出。
而熙河的棉莊,雇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讓人發指。
書里面,連王大斧這樣剛剛轉官的小使臣階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祿,在元豐八年的下半年開墾出五百畝,并雇傭十幾個工人。
所以,親愛的讀者,換你是熙河的某個豪強,你會不動心嗎?
是,元祐元年春天,熙河路的棉花播種面積,只在5萬畝到六萬畝之間,哪怕后來緊急加種、補種了一部分土地,種植面積也不會超過十萬畝。
但在整個元祐元年熙河各州的漢、蕃豪族都在瘋狂開墾土地,并利用時代的紅利,大量雇工。
他們不僅僅將熙河路的大量勞動力變成了棉莊的雇工。
還把手伸向了吐蕃、橫山羌部、黨項。
還呼朋喚友,連拐帶騙,甚至直接下場劫掠人口。
而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沒有種棉花,種的是大豆、苜蓿、青稞、小麥、燕麥、粟米。
熙河的土地貧瘠,產量遠不如內郡。
但,還是那句話,匯率差導致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在主角故意放縱和縱容下,熙河本路,現在每開墾一塊荒地,無論種什么,在經濟上都是盈利的。
元豐七年,北宋開封物價如下:粳米每斗100文,綠豆每斗78文,小麥(未磨)每斗54文。
而熙河本地,以每畝產出兩石粟、麥、青稞或者一石半豆類來算。
其產出是這樣的——每畝粟、麥產值1000-1500文,豆類產值1200-1300文左右。
成本呢?
土地成本,約等于沒有。
人力成本,一個雇工一個月五百個鐵錢,一年六千個鐵錢,按照10比1的匯率算。
這個雇工實際上只有600文每年的成本。
當然,雇主要提供食宿。
可食宿成本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