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里也多次說過了。撐死了,一個雇工一年在棉莊食宿和衣料上所用,也就是3-5貫銅錢。
就這,這個雇主肯定是良心雇主。
比如王大斧這樣的好人。
實際上,沒有良心的雇主,是可以極限壓榨雇工,讓雇工們自己去挖野菜,再隨便給他們點鹽巴、米麥,湊合著吃,餓不死就行。
衣服直接讓他們穿到爛!
古人的道德底線,是很低的。
當然,還得算上一些農具成本什么的。
以北宋農具的價格,每個雇工配齊一套鐵器農具。
大約是二十貫到三十貫。
但這肯定是多個雇工共用,同時因為熙河的都作院掌握在向宗回、高公紀手里。
所以,他們實際上是可以用成本價給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們雇傭鐵器農具的。
同時,在元祐元年四月之后,熙河本路鐵錢,全部使用未含雜質的鐵鑄造。
可以直接融化鑄造成鐵器的那種。
出于良心,作者君將這些鐵錢全部設定為四川使用的折十大鐵錢,而非小平錢。
其成本每貫,以北宋鐵價每斤均價11文算,12斤鐵約132錢。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熙河的經濟模式。
在鐵錢、銅錢匯率不對等,且汴京、熙河當地物價存在嚴重倒掛的情況下。
棉莊主們現在的主要盈利手段,其實就是套利。
通過套利,他們的棉莊,在投入產出比上,達到了非常驚人的水平。
以王大斧在元祐元年春夏新墾的五百畝地來算。
其雇工十五到二十人照料這些新墾土地。
以全部種豆類、苜蓿,每畝產出1200文的下限算。
五百畝地,全年產值是60萬錢,折780貫。
其雇工花費,人工全部按頂格的一貫鐵錢算,每個雇工本年12貫鐵錢,折銅錢1200文,20個雇工,就是兩萬四千文,折33貫。
食宿、衣料,算五貫,20個人100貫。
鐵器農具三個人共用一套,每套頂格30貫,200貫。
節慶紅包、年終紅包、收獲紅包以及賞錢,按照每年發六次,每次給100鐵錢,就是600,20個人一萬兩千,折銅錢1200文不到兩貫。
再算上墾荒成本吧,每個人每個月墾地兩畝。
500畝,需要雇傭250人,用一個月來墾荒,就是250貫鐵錢,折合25貫銅錢(肯定不會雇傭這么多人,也雇不到這么多人,只能是迭加算,比如說雇工五十到一百,用兩三個月來墾荒)。
王大斧的總成本就是360貫。
其收獲卻是780貫。
毛利420貫。
扣掉種子開支,算100貫吧(算上棉田!),還剩320,扣掉兩稅100貫,220貫。
所以,他最終盈利220貫。這些錢,足夠他維持另外五百畝棉田的開支。
而他得到的是1000畝已經開墾好的土地!
朋友們,這可比任何東西都更具刺激!
當然了,作者君自己算術不算太好,可能算錯了。
但無論如何,熙河棉莊盈利是普遍存在的。
而且是既開既盈利。
只要有資格墾荒開墾出來就是賺到。
而且,這個模式的關鍵在于,朝廷其實不吃虧。
熙河本地物產增加后,就不需要從陜西等地千里迢迢轉輸糧草了。
節省的人力物力,在實際上使朝廷受益,等于降本增效了。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