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是清流黨、太孫黨與北院派、魏王派互相爭斗、撕逼,互相指責、攻訐對方,將朝野上下搞得沸沸揚揚。
他討厭這種事情。
他也明白,現在的國家,是經不得這種風波的。
耶律儼卻在南朝,搞出這樣的事情來。
不止阻撓耶律琚的談判,還在南朝官員面前,大放厥詞。
根據耶律琚等人奏報——南朝翰林學士刑恕因此拂袖而起,拒絕再談。
“陛下……”與耶律洪基同車而乘的一位貴族,在看完耶律洪基遞給他的那些奏疏后,說道:“臣以為,不可聽信一面之詞,您可以等等看,等耶律學士的奏疏解釋,或許是另外一個情況。”
耶律洪基看向這個貴族。
這位算是他的堂弟,名叫耶律弘禮,乃是當代的文忠王。
文忠王府,屬于遼國宮帳之一。
也是唯一一個漢人大臣所建的宮帳(其他宮帳不是皇帝就是皇后所有)。
當年,文忠王病逝,因其無子,圣宗于是將自己的胞弟齊國王耶律隆裕之子耶律宗業過繼給文忠王,以承文忠王香火。
這樣的事情哪怕在遼國,都是倒反天罡——將一個皇室宗王,過繼給一個大臣?!
所以,坊間有傳聞。
其實齊國王耶律隆裕就是承天太后和文忠王的兒子。
圣宗皇帝,這是為報答承天太后和文忠王保佑擁護、輔佐的恩情。
但詭異的是,過繼的耶律宗業也是無子。
所以,圣宗又將耶律隆裕的第四子耶律宗范過繼給文忠王,繼承文忠王府。
這更加加深了齊國王隆裕乃文忠王與承天太后之子的傳說。
但耶律家從不回應。
其后,耶律宗范還是無子病逝,這個時候已經是耶律洪基登基的時候了,于是,耶律洪基就將耶律隆裕的第三子耶律宗熙的兒子耶律弘仁,過繼給耶律宗范,讓其承襲文忠王府。
耶律弘仁倒是有兒子,可惜早夭。
其病逝后,耶律洪基繼續從耶律宗熙諸子中挑選繼承人。
這就是現在在耶律洪基面前的這個耶律弘禮了。
而到如今,遼國上下,也終于知道了天家之所以一代代從耶律隆裕子孫里選人繼承文忠王府的用意。
或許在最初,真的是圣宗想報答承天太后與文忠王。
但,連續數十年,都從隆裕子孫里選人。
這就完全是沖著中央集權去的。
事實也證明,文忠王府加上承天太后的崇德宮、景宗的彰愍宮,以及本任皇帝所擁有的斡魯朵,始終牢牢抱團,團結在一起,對抗一切敵人。
這保證了,皇帝始終可以掌握一支絕對忠誠可靠的武裝。
特別是文忠王、崇德宮這兩個宮帳。
是絕不會動搖,也絕不會倒向其他人的宮帳。
他們在遼主面前的信任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宮帳。
這就是無論耶律重元,還是耶律乙辛都無法篡位奪權的根本原因。
文忠王府、崇德宮以及皇帝自己的的斡魯朵。
這三個斡魯朵,隨時可以動員數萬精兵,勤王保駕。
加上南院漢地士大夫們的支持。
任何叛亂都不可能得逞!
所以,耶律弘禮在耶律洪基面前,是有很大話語權的。
耶律洪基也喜歡這個比他年輕了差不多三十歲的堂弟。
就是有一點——歷代文忠王,都太過親近儒家了。
他們和漢地士大夫的關系非常親近。
耶律弘禮也不例外。
看了看耶律弘禮,耶律洪基就道:“弘禮啊,就算耶律儼有理又如何?”
“如今國事需錢!”
“太師的大軍,在高麗嗷嗷待哺,等著朕賞賜。”
“一切當以國事為重!”
“是……”耶律弘禮低頭:“陛下圣明,但臣還是覺得,陛下應當等一等學士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