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低著頭,道:“回稟大家,臣也不知為何……”
“只聽說,本來都堂名單上只有八人……”
“但兩宮慈圣,各自內降旨意點了一人,湊成了十人……”
趙煦頓時奇怪了:“母后點了誰?”
他看向名單:“該不會是鄧綰吧?”
鄧綰鄧文約,如今天下士大夫嘴里的士大夫之恥!
至于原因?
怪他自己嘍!
當年誰叫他自己得意忘形,公開喊出了:笑罵由汝,好官我自為之!
這話是不錯!
但公開喊出來,就是他鄧綰的不對了。
于是,被清流圍剿至今!
哪怕這一次的宋夏戰爭,鄧綰主持的永興軍路,表現特別優異,特別是在支前方面,根據匯報,累計征募民夫、青壯以五十萬日(雇工制下,自然是按日結算),向諸路轉輸糧草十余萬石,布帛錢糧甲械不可計算!
但并沒有卵用。
輿論物議,還是將之視作佞臣。
要不是趙煦護著,此刻,鄧綰早就被貶去湖州,然后憂憤死于當地。
然后就會有其子鄧洵武,因父仇而恨毒舊黨。
在紹圣時代,對舊黨的所有人展開瘋狂報復與打擊。
馮景低頭道:“娘娘言,永興軍鄧綰,先帝曾以為能,屢用知諸路,可堪良臣也。”
趙煦聽著,撇撇嘴,根本不信這鬼話!
于是問道:“母后點鄧綰,是在慶壽宮前,還是慶壽宮后?”
馮景想了想,答道:“慶壽宮之后……”
“哦!”趙煦明白了。
大小相制,異論相攪啊!
這鄧綰當年在朝中,是呂惠卿和章惇的死敵!
如今,章惇勢大,慶壽宮又不知為何,要任用呂惠卿。
向太后難免擔憂,自然就會想要提拔一個同時能和章惇、呂惠卿唱對臺戲的人。
而鄧綰,無疑是最佳人選!
因為當年呂惠卿出知,就是鄧綰搞的鬼!
因鄧綰故,呂惠卿在地方州郡,徘徊了這么多年。
兩個人的仇,已經是深到一定程度了。
以呂惠卿這說法馬留記仇的性子,他是不可能也不會原諒鄧綰的。
至于章惇?
當年,呂惠卿出知后,鄧綰扣章惇帽子,導致章惇被迫出知湖州。
這兩人的這個梁子,同樣到現在都沒有解開呢!
同時……
趙煦仔細看了看名單,發現這鄧綰和名單上的其他人不是曾經有仇,就是立場上有仇。
所以……
“誰向母后推薦的?這么精準?”
向太后一直深居深宮,去那里知道,這些朝臣之間的恩怨情仇。
這肯定是有人出主意了。
不過,趙煦低著頭,審視著名單,心道:“若依廷推規矩,呂惠卿也好,鄧綰也罷,都是沒有半點機會的!”
為什么?
因為票啊!
在京待制以上文臣,誰肯把票投給這兩個人?
他們不怕自絕于天下嗎?
所以,呂惠卿、鄧綰一票都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