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州郡
,甚至地方上的縣鄉,都是大肆設卡,對過往商賈,吃拿卡要,敲詐勒索。
這還是對本州郡的人。
若是外地商賈,沒有過硬的靠山,貿然闖入一個陌生的地方。
那就是在賭命了!
無論官吏,還是英雄好漢們,都很喜歡這種愣頭青。
都很愿意將之吃干抹凈。
所以古人云: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
但趙煦就沒有這個苦惱了。
于是,早早命了陳睦,在浙江諸州,以下等蠶絲三百錢一斤,中等蠶絲四百錢一斤的價格,大量收購。
有多少吃多少!
然后,將這些蠶絲通過海運和漕糧一起運抵海州等中轉地。
再通過陸運轉運到徐州,從徐州通過大運河運抵京中。
因為是和漕糧一起進京的,所以,物流成本大大減少。
每斤蠶絲運費不過十錢。
按照過去的經驗,十二兩下等蠶絲就可
以織出一匹絹,十兩中等蠶絲,就可以織出一匹綢。
而據陳睦所說,其實當地的蠶繭,價格更低!
正好,沈括那邊正在研究繅絲機,如今已經快要成功了。
等繅絲機出來,直接在當地設立繅絲工坊和紡織工坊。
就近利用當地廉價的蠶繭資源,制成之后,就地通過明州市舶司出口去海外。
荊湖南路和廣南西路的苧麻,也是同樣的操作手法。
只是,物流成本比浙江要高一倍以上。
但,這依然是奇跡!
因為是趙煦要的,所以這些苧麻全部用的是綱運之法。
嗯,就是水滸傳中,楊志押運生辰綱一般的方法。
正好,地方廂軍平素不是沒事干?
現在,趙煦給他們分配任務了。
那二十錢每斤的物流費用,就是花在了綱運上(大頭兵的賞錢和軍官的磨勘【北宋綱運,將官押運一次就可以積功一次,像是綱馬,有規定滿多少次就可以遷一官】)。
于是,這就相當于,趙煦加價每斤二十錢左右,從偏遠軍州,把當地廉價的資源,運到汴京。
這種乾坤大挪移,只有皇帝能玩。
也就是去年,大運河一度因為大旱斷航,為滿足汴京需求,所以有大量的苧麻,滯留于潤州、揚州等運河物流中轉集散地,得今年夏天才能運進汴京。
不然,趙煦手里的麻布還會更多。
而決定布匹價格的另一個因素,就是人工了。
織布是很累,也很廢人的。
過去,小農經濟手工織造,要織一匹絹,哪怕是熟練的織工,也需要好幾天。
但現在,綾錦院的織工,用著太母車紡紗,一個人一天就能紡紗數錠,效率是過去的四五倍。
這還是不熟練,未能完全掌握太母車的技巧的緣故。
同時,也是因為如今的太母車的紗錠只有八個。
等到將來,技術更加進步,紗錠數量達到三十二個,甚至更多!織工的技能更加熟練了,一個織工一天紡出別人需要一個月才能紡出的紗錠也不是不可能。
那你可能就會問了——織工們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倍,她們的收入肯定也會提高數倍吧?
對此,趙煦只能回一個呵呵。
當然,也不能說沒有提高。
畢竟,綾錦院一直就是計件工資制,相當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