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包綬已在熙州城中安定下來。
也初步熟悉了自己的同僚。
知州游師雄,是橫渠門下,為人處事,雷厲風行,經常不在州衙,而是下到地方,去視察各地的棉莊,督促水利溝渠。
而熙州的兵馬都監,則是向家的向宗吉。
此人,天天與州中富貴人家的子弟,騎馬游獵,快活的很。
州中的軍事、兵馬、訓練、點檢統統不管,全部甩給了他手下的人。
不過,這個皇親國戚倒是很好說話。
州官,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幫忙,他都會幫手。
所以在州中官聲很好。
上上下下的人,都對他很滿意。
不過,這位太后家的族人的心思,卻顯然已不在熙州了。
向宗吉的副手,則是種家的種建中。
此人不大像武臣,身上有著濃郁的士大夫氣質,說話做事也是儒雅的和。
當然
前提是不在軍中!
若是在軍中見到他,那就會看到另一面霸道、嚴厲。
熙州的兵馬的訓練、點檢,就是種建中在負責了。
除了這些朝廷的委任的官員外。
熙州本地,還有大量的番官。
比如說,他的本家親戚,廬州包氏熙州分包的族長包順,就是朝廷冊封的榮州團練使兼本部巡檢使。
他的幾個兒子和兄弟,也都是身居高位的大將。
自包綬到任后,親戚們就經常找他串門。
話里話外,都透露著想要在回朝述職時,順路去廬州祭拜一下叔父大人的意思。
包綬有著皇命,自是欣然答允。
于是賓主盡歡。
而包家之外,廬州本地還有著另一個番官家族趙氏。
這是吐蕃贊普的后代家族,先帝賜了國姓的。
他們的本家,已經搬去了秦州居住。
但在熙州,依然有著勢力存在。
在這兩大本地豪族外,另有著大大小小二三十個吐蕃、羌人甚至黨項人的家族。
以至于熙州本地,真正漢人戶籍的少之又少。
哦
不對!
熙州包氏,如今已經列入了廬州包氏族譜。
包順也已經成為了包綬之父包拯異父異母的兄弟之子。
所以,熙州如今,漢人戶口占了六成以上!
盡管,這其中大部分人,連正韻也不會說,更不要提看懂韻書了。
但這一點也不妨礙包家的年輕人穿儒袍戴幞頭,似模似樣的模仿著大宋士大夫們的衣食起居。
他們還學著范文正公,在熙州立起了義莊,辦起了義學。
更夸張的是,包家人牽頭,聯合熙州趙氏以及其他各家羌蕃雜胡,一起在熙州州城里,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州學。
如今,這州學已經動工。
包綬去看過,單單是占地面積,就超過了一百畝以上!
據說,最終要建設學舍三百檻,教舍五十檻。
這就是一座起碼可以容納上千名學子,五十名以上的學者在此講學的超級州學了!
包綬的老家,廬州的州學規模連熙州州學的一半規模也趕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