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直接使得白馬鎮的規模,在短短一年內,就擴大了一倍!
此刻,白馬鎮的商賈們,都已從鎮中蜂擁而出,伸長了脖子,看向遠方的渡口。
盡管官兵們,拉起了厚厚的封鎖線,將人們攔在官道外。
可這依然擋不住,大宋的‘良善商賈們’的拳拳忠君愛國之心!
是的!
隨著汴京新報和汴京義報,在過去半個月的狂轟濫炸。
如今,這開封府的大宋商賈們,就連走路,都比過去硬氣了。
一個個開口就是:吾乃義商(仁商)!
為什么呢?
因為我雇了人啊!
按照汴京義報上的文章所暗示的內容,義商們的仁義含量,應該直接和其雇傭的雇工數量成正比!
雇的人越多,此人就越‘仁義’。
于是,在汴京城里開了上百家孫家燒朱鋪的大宋皇商孫賜,成為了汴京呼保義,開封及時雨。
因為,孫賜的各項產業加起來,雇工數量超過了一萬(當然,是加上了依附孫家正店的腳鋪的雇工,但實際上,腳鋪是分銷商,并不受孫賜雇傭,也不拿孫賜的工錢)。
于是,孫賜直接在自家正店門口,掛起了兩面酒旗。
左邊的酒旗,寫著一個大大的仁字,右邊的酒旗,寫著一個個大大的義字。
明晃晃的打出了仁義行商的旗幟。
本來,這種高調的豪商,必然引來官府鐵拳、覬覦乃至于撕咬、分食。
然而……
開封府和街道司還有店宅務,就像瞎了一樣,根本看不見。
據說,已經被罷免待罪在家的前權知開封府蔡京蔡元長,還邀請了孫賜參加他家的家宴,席間多有贊賞云云。
于是,京城中的商賈,瞬間懂了。
雇工數量比較多的,就學著孫賜,掛起‘仁義’的招牌。
雇工數量比較少的,就掛個仁字或者義字。
一時間,汴京商賈皆仁義,個個都是儒商。
開口閉口,都開始動不動就子曰,之乎者也了。
好些道學先生,見了都是腦瓜子疼。
但,坊間輿論也好,士大夫公議也罷。
都無視了這些老學究的雜音。
他們辛辛苦苦寫的文章,投稿去汴京義報,直接石沉大海。
搞不好第二天,汴京義報直接刊載一篇‘奉勸’他們要認真讀書,讀好書,認真領會圣人微言大義的文章,不要聽風就是雨,更不要大驚小怪。
一個個臉打的啪啪響。
而白馬鎮距離汴京,不過百里。
昨天發行的汴京新報、汴京義報,今天就能送到白馬鎮來。
所以,白馬鎮的商賈們,自然也緊跟著汴京城里的商賈,一個個都開始高調起來。
此刻,他們就烏泱泱的擠在官道兩側,翹首望向正在下船的遼國使團。
“北使此來,恐怕還是來和官家談交子的……”好多人都議論著。
“那不?”
“聽說北朝此番,又運來了數十萬兩白銀,請求官家給他們再印個幾百萬貫交子呢!”
“真的嗎?”
“真的不能再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