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部分的墻體上,更是赫然嵌入了一枚雞蛋大的石球。
其他部分,則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孔。
小孔上,還在散發著熱氣。
顯然,這就是火炮轟擊的杰作!
一炮足可糜爛一堵墻!
呂惠卿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他走上前去,伸手撫摸土墻,然后詢問著跟在他身邊的一個火器司官吏:“火炮之中,裝有彈丸”
“是!”
“彈丸為何物”
“鉛丸!”
“有多少枚”
“百余!”
聽到回答,不止是呂惠卿瞪大了眼睛,呂公著和蒲宗孟也都是咽了咽口水,然后對視了一眼。
“真乃神物!”兩位宰相不約而同的驚嘆起來。
……
趙煦遠遠的看著,在夯土墻下的三位重臣。
他輕笑著,對一直在他身邊的沈括道:“今日之后,都堂將再無人質疑‘格物致知’。”
“此皆陛下之恩!”沈括低下頭去。
今日之事,自然是趙煦和沈括提前演練過的。
為的就是要給重要的大臣透氣。
使他們知道,國家最新的軍事革命進展。
“再給三位相公,展示一下三眼銃罷!”趙煦說著。
“諾!”沈括躬身應命。
趙煦則看向遠方,嘴里輕聲呢喃著:“技術進步,任重道遠啊!”
從去年開始一直到現在,趙煦都在不惜工本,不惜資源的投入到火器司。
為此,他甚至給天下州郡的監當官們下詔,命他們向火器司舉薦能工巧匠。
尤其是各地錢監的泥范工匠、翻砂工匠是重點對象。
以舉國之力,加上徐州那邊的冶鐵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材料進步。
這才終于在一年多時間內,就將科技樹攀到了明代早中期的水平。
虎樽炮與三眼銃的出現,就是證據!
而且,大宋的這虎樽炮、三眼銃,在技術上甚至比明代的虎樽炮、三眼銃是進步的。
因為,現在徐州利國監使用的反射爐冶鐵的冶煉溫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明代的水平,甚至可能達到了十八世紀歐陸的冶鐵水平。
這使得,大宋的工匠可以用翻砂法來鑄造虎樽炮。
然而,想要再進一步,實現整體一次澆鑄成型,還是有困難,需要在翻砂鑄造或者泥范鑄造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
至于想要制造出明末技術水平的鳥銃、紅衣大炮一類的武器。
趙煦感覺,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來培育工業人才,發展冶煉技術和鑄造技術。
好在,他現在并不缺時間。
……
半個時辰后,當趙煦與呂公著、蒲宗孟、呂惠卿走出火器司的作坊的時候,這三位重臣臉上,依然留著震驚的神色。
在走出火器司作坊后,趙煦特意放慢了腳步,給這三位重臣,提問的空間和時間。
呂公著見狀,立刻上前,低聲問道:“官家……請恕老臣愚鈍……您為何沒有命火器司,大量生產火炮、火銃”
“可是顧忌錢帛”
趙煦搖頭:“非也!”
“朕只是覺得,現下之火炮、火銃,還未能達到朕之要求!”
呂公著咽了咽口水,他看向趙煦,道:“官家還有所不滿”
趙煦頷首:“是啊!”
“不滿的地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