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后自是不覺有異。
畢竟,滕元發是先帝的愛將,同時也是趙煦近臣心腹范純仁的表叔、同學。
他的任免,本就該是趙煦拿主意。
“既然如此,便依六哥的意思吧!”
“只是,趙偁當遷為何官”
趙煦笑著道:“母后,兒臣以為,詔趙偁入朝拜為翰林學士,以酬其功,如此天下便可知,朝廷喜用愛惜百姓的大臣!”
“也好!”
……
回到福寧殿,趙煦解下貂衣,坐到溫暖舒適的書房中。
“趙偁是個能吏……但他的專業是治河,而非是救災!”
“提前換上藤元發,明年淮南路的饑荒的影響,當可將至最低!”
今年的旱災,趙偁就差點沒有支撐下來,還是趙煦緊急命宋用臣帶著禁軍南下,又在京東路招募了淘金的英雄好漢們一起參與救災。
同時,發動兩浙路和京東路的私鹽販子。
通過蠶鹽法,給他們開一個口子,允許他們夾帶著私鹽,進入淮南路。
這才堪堪在大旱中,保住了淮南路的民生沒有崩潰。
災后,趙煦更是下詔,命都大江淮發運司,在沿運河的關鍵地區,增加轉般倉的數量,將大量漕糧,儲存在這些轉般倉中。
另外,兩浙路的海運漕糧,在旱災后也沒有結束。
反而,不斷增加了海運的投入,大有要將海運漕糧,作為運河的重要補充手段,以防止大運河再次斷流,導致汴京米價飛漲。
于是,趙煦下詔在海州、徐州、萊州、登州等地,都開始修建用于儲存漕糧的轉般倉。
如今,這些地方的轉般倉中,起碼有著數十萬石稻米。
加上沿大運河所儲存的稻米,等于趙煦手中,握著至少兩百萬石的稻米儲備,可以用于賑濟災民。
就是……
若明年真的出現大規模饑荒,這些米都被用去救災。
汴京這邊就要出現一百萬石以上糧食的缺口!
去那里,找這一百萬石的缺口,就成為了趙煦現在必須就開始思考的問題。
“福建那邊,蔡確前些時日上書說,市舶司諸事,已進入尾聲,泉州港商船日多……”
“不知從福建調糧,海運入京是否可行”
這還真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畢竟,過去還沒有過,從福建大規模運糧,走海運北上到海州、萊州等地的例子。
即使能行,第一次海運,規模也不會很大。
加上福建并非糧食主產區,一年下來能運五十萬石入京就算厲害了。
廣東、廣西那邊,也可以考慮,讓他們嘗試走海路運糧入京。
至少,成本應該比河運低。
但第一年沒有經驗,規模也不可能很大,撐死了有個幾萬石就不錯了。
這就還缺三四十萬石的糧食缺口。
“高麗那邊,不知道能不能湊個十萬石,海運到登州”
趙煦估計懸!
倒是遼國……
在遼陽府和高麗北方湊個二三十萬石的米,通過海運運抵登州,應該沒有問題。
就是,一旦趙煦提出這個要求,遼人可能會獅子大開口。
錢還是其次,麻煩的在于遼主可能會提出,要落實迎娶公主的事情。
“先談一談吧!”趙煦想著。
正好興龍節很快就要到了,遼人應該會遣使來賀。
興龍節后,就是正月,宋遼兩國都會互遣使團祝賀。
這都是談判和試探的空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