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蔡確回京
在向太后下詔,命開封府計口量丁,授給汴京貧民米炭的當天,也就是元祐二年十二月癸未(初五)。
權知開封府錢勰就上書言:本府奉牒敕,準圣旨,檢校在京諸廂貧民,計丁量口,日給米、炭。
府中庶務繁多,乞自今日起,許開封府自判官以下,分領汴京內外城諸廂,以督計丁量口事,以御史監其責,有懈怠者具表以聞。
從之。
錢勰雖然是個馬屁精。
但論起庶政,確實是把好手,知道在這個時候,想要管住汴京城那些可能伸向貧民的爪子。
就只能用這個辦法——派人下到閭里,以推官、判官、左右都巡檢并司錄司諸官,分管汴京內外諸廂,各自劃定責任區,領導各廂的計丁量口,按日分配米炭的事情。
此謂民主治吏不治民,乃是從秦代就開始有的法度。
只是,歷代以來能做到的王朝,一般都只有開國之初的那十來年。
隨后就因為基層失能而使中樞逐漸失去對基層的掌控,所謂吏治,漸漸崩塌,最終淪為一句空話。
但如今的大宋卻是個畸形王朝。
這個畸形王朝的旁的地方,可能問題一大堆,弊病無數。
偏偏基層治理和控制,卻是歷代最強!
不獨是因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成功的籠絡住了天下士大夫。
使得中樞威權,可行于地方。
無論是王安石變法,還是如今的元祐更化,各種法令調整。
都是中樞一聲令下,基層就會執行——雖然有過這樣那樣的齟齬,也有過各種推諉、抗拒和使絆。
但,到底是執行了的。
只是力度、程度不同。
也不獨是因為,趙煦之前的趙官家們,本著可持續竭澤而漁的心態,將這大宋天下州郡的山澤鹽池、絲帛茶鐵等賺錢門路通過監司牢牢控在自家手中,又用買撲之法,與地方豪族勾連,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于是,竟稀奇古怪的在這中古時代,實現了對礦藏與主要資源的國家壟斷。
無論是在西北,還是在東南。
幾乎所有礦藏、食鹽、絲帛等產業,都是趙官家的(當然,大部分都買撲給了地方豪強,趙官家們只是坐地抽成)。
此外,大宋天下最大的地主,也是趙官家——天下在冊墾田七百二十萬頃,而屬于趙官家的官田,就至少有三十二萬頃!
各地監司,以及遍布天下州郡的官田。
使得趙官家們,擁有了介入地方經濟的抓手。
這就使得哪怕在偏遠軍州,趙官家的旨意和命令,也不像其他王朝中后期那般,軟弱無力。
反而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更是因為,這大宋的城市,特別是汴京城,已經完全進入了工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汴京百萬居民,幾乎都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業,完全依靠手工業、服務業和工商業維生。
所以,即使是在這中古的封建社會,最起碼在汴京城內,官府的基層治理能力,異常的強大,甚至可以說在封建王朝里,屬于強的有些過分的那種。
這是因為新興的手工業、工商業的發展、壯大,使得汴京人特別熱衷于打官司——無論是兄弟爭產,還是夫妻和離,又或者民間的商業糾紛。
汴京人在調解不成后,都會將之訴諸于司法。
這倒逼著開封府,不得不跟上時代的發展趨勢。
于是,大宋的開封府,竟維持著一整套,從上到下,滲透進基層閭里,掌握著全城百姓的各種詳細數據的官僚系統。
這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趙煦在即位后,搞的吏員公考,又進一步強化了開封府的執行能力。
三年來,累計通過公考,補充進開封府的兩千多名吏員,都是知識分子——最起碼,也是通讀了五經,讀寫沒有障礙,掌握一定行政與律法知識的文人。
進了體制后,又因為趙煦的喜好。
他們人均都會打算盤,擁有基本的數學能力。
于是,錢勰提出的辦法,有了落實的基礎。
而且,執行起來效率非常高。
短短兩天,就將汴京內外城并城外九廂十三坊,共計十七廂一百三十五坊的貧民給統計了出來。
趙煦見了錢勰上報的數字,也是驚訝起來:“竟有三萬余人”
“怎會這么多!”他問著來到面前,面奏的錢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