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都堂定下來的貧民標準可是很高的——須得或是在京中無有住宅,只能露宿街頭之人;或是年六十以上,無兒無女,別無依靠之老人;或是無父無母,年十四之下之孤兒。
而眾所周知,如今京中孤兒,基本都得到了妥善的收教。
開封府會將出現在其視野內的所有孤兒,都送去當報童。
所以,其實也就是前兩類人需要賑濟和救助。
錢勰苦笑一聲,拜道:“奏知陛下,這三萬余人,八成以上,皆是近年來,從各地州郡逃難入京之難民……”
趙煦頓時啞然。
大宋朝就是這樣的。
地方遭了災,災民就往城市跑求活。
而汴京城,一般都是災民們逃難的首選。
所以在過去,大宋朝對于地方州郡的難民入京是嚴防死守的。
輕易不肯叫難民入京。
哪怕進了京,也不肯叫他們輕易入城。
但從元祐元年開始,事情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在趙煦的遙控下,開封府對于地方州郡逃難的百姓進京,開始持不鼓勵不反對的態度。
各個隘口、渡口和關卡,開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基本上難民們多說幾句好話,再塞點錢,官吏們就會抬上一手。
今年開始,這個趨勢就更明顯了。
誰叫趙煦要發展工商業呢!
而汴京城的工價太高了!
堆垛場里,一個抗包的苦力,一天工錢都開到了一百二十錢以上!
若是有些技術的木匠、鐵匠等技術工種,更是須得包吃包住,每個月還得給五貫的工錢。
這么高的工資,怎么發展工商業
偏京爺們還不知足!
隨著汴京工商業興盛,他們居然想漲工錢
這趙煦能忍嗎
不能忍啊!
果斷開門,給京西、京東、淮南等路的災民入京提供便利。
要不是忌憚汴京城的糧食供給能力。
去年淮南大旱,趙煦就可能下詔,讓災民進京就食了。
“原來如此!”趙煦看向錢勰,問道:“那依錢府尹之見,這許多的貧民,該如何處置”
錢勰伏地拜道:“臣愚鈍,恭請德音下降!”
趙煦瞧著他,笑了笑,道:“這樣……且先按照每人每日三十文,供給米、鹽及煤炭……”
“并將相關居無定所之人,安排到京中廢棄軍營之內居住……”
“同時,朕出封樁庫錢一萬貫予開封府,開封府以此錢,雇京中木匠、鐵匠、泥瓦匠、竹匠以及織工、漆工等……”
“至諸安置之地,招募青壯為學徒,以半年為期,命諸匠授給其技藝……諸匠人每招募一名學徒,則賞錢五貫!”
“且每隔半年,開封府當考校一次諸匠人所招學徒……每有一人合格,再賞錢五貫!”
“此外,開封府還當制定條貫,名列諸匠人所授學徒合格人數之賞格!”
“譬如說,招募一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五十人,給不同賞格……”
“有合格者一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五十人者,又給不同賞格!”
這就是學的現代網游里的首沖、十連抽、一百抽獎勵了。
趙煦在現代的時候,甚至聽人說起過,大洋彼岸的燈塔,將類似的模式引入了賣血的體系里。
第一次賣血,獎勵多少多少……十連賣又有里程碑獎勵……累計賣血達到某個數量,還有獎勵……
想了想,趙煦覺得光是物質獎勵,可能還無法激發工匠們的參與熱情與積極性,便對錢勰道:“為激勵匠人,朕覺得或許可再定一個學徒合格滿百人,賜給官身,并由開封府嘉獎之條貫!”
“若有人能能教出合格學徒五百人以上,則由權知開封府,親題其家宅匾額,以彰其功,并許將其名諱,上奏于朕之前!”
“錢府尹以為如何”趙煦看向都已經聽懵了的錢勰問道。
錢勰咽了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