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宋遼的默契
經過高麗的插曲后,其后的入覲的使團就正常起來。
大理國使者高泰運,奉其父兄之命,來朝汴京。
并送來大理國國禮——翡翠擺件十三件,皆以動物為像。
就是種水不是很好,多是豆種。
倒是顏色很正,基本是滿綠。
同時,他還帶來了大理國國王段正明的親筆國書(其實就是乃父高升泰所寫)。
國書中,自然是提及高泰明去年來朝,與趙煦約定好的事情。
言及已在大理國,選拔出高僧十余人,乞大宋天子允許這些高僧進入大宋名寺,跟隨大宋高僧學習佛法。
趙煦自是欣然應允。
蓋因,廣西與西南諸蕃的土司們都報告了,高泰明歸國后,大理國的變化。
首先,自然是廣西和大理國的茶馬貿易興盛。
源源不斷的滇馬,通過茶馬商道以及珠江的水路,進入交州與廣西。
一年多時間,就輸入達到了四千匹之多!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很夸張的數字。
哪怕,大理所賣的滇馬,以馱馬和挽馬為主,戰馬不足十分之一。
而且,便是所謂的戰馬,其實也遠不如吐蕃人的青唐馬。
但滇馬有滇馬的優點。
那就是皮實耐用,尤其適應西南山區和高溫環境。
交州和廣西的陸上運輸,現在就是騾子和滇馬撐起來的。
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滇馬的需求量只會越來越高。
當然了,高家肯賣這么多滇馬給大宋。
除了趙煦對高泰明的政治承諾,打動了高家外。
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是高家人如此熱忱的原因。
在過去的這一年多時間里,大宋的絲綢、茶葉、銅錢、蔗,被大理國商賈(其實就是高家父子的馬甲)不斷購買。
在這些商品中,對高家最重要的,莫過于銅錢!
沒辦法!
大理國迄今為止,其貨幣的大頭,主要還是貝幣這種在中原被淘汰了一千多年的原始貨幣。
自然,不是大理國不想用銅錢。
而是,他們根本搞不到大量的銅錢!
東亞地區的錢荒,波及了區域內的所有國家、政權。
偏居西南的大理國,如今還是個貧銅國。
那些現代云南的大型銅礦,要到明清時代才會被人發現、開發。
大規模開采,更是要到近代了。
加上,大理國與大宋在地理上被西南五姓蕃隔離。
彼此交流與貿易,只是零星的存在。
直到元祐元年,章惇南征,打下了交州八州之土,將整個右江地區納入大宋版圖。
大理國,才終于重新和大宋在地理上接壤。
這個時候,高泰明入朝,開啟了兩國貿易。
在趙煦的首肯下,以茶馬貿易為基礎。
大理國通過向大宋輸入滇馬、玉石、珠寶,購入絲綢、茶葉、銅錢,完成經濟閉環。
也是在趙煦的直接授意下,廣西地方,允許了銅錢大規模流入大理。
于是,在一年多的時間,廣西方面就通過茶馬貿易,向大理國輸入了超過十萬貫的銅錢!
毋庸置疑,這對大理來說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這給高家在大理的統治,打上了一根強心劑。
高氏的統治,隨之穩固起來。
自然的,高家人也開始履行承諾,開始向撣邦地區的蒲甘王朝領土,試探性的擴張。
因為才剛剛開始,所以成果不多。
不過,這次試探也讓高家嘗到了甜頭。
因為他們驚喜的發現——曾經強盛一時,擊敗了大理,統一了緬甸的蒲甘王朝的反應,似乎非常微弱,而且,看上去這個昔年強大的國家,已經陷入了疲軟。
這就是大理國忙于內斗,對緬甸關注下降所致。
實際上,就在趙煦即位前三年,也就是大宋元豐五年,蒲甘王朝經歷了一場幾乎導致亡國的危機——其國中爆發了一場毀滅性的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