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還是明算科、明法科更有前途。
畢竟,在明算科、明法科,其實宗室和士人是被拉到同一個水平。
甚至,很可能宗室子弟,在這方面比士人更有優勢!
因為啊,宗室旁系們這百年來,一直在把女兒嫁給民間商賈。
以至于,現在汴京城里的那些豪商家族,每年祭祖的時候,祠堂里都是跪滿了縣馬。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宗室們和商賈們走的這么近,當然也都沾染上了商賈的習性。
錙銖必爭,算計精明。
很多人讀書時讀不進去的。
但打算盤,鉆研制度和律法的空子,卻都個頂個的聰明!
想到這里,章衡等人的臉色就變了。
紛紛拱手道:“陛下圣明!”
實在是,這大宋朝的宗室,他們惹不起。
而且,講老實說,減少宗室人數,是屬于國策的。
畢竟,大宋朝的三冗之弊,人盡皆知。
這宗室繁衍,日漸增多,朝廷負擔越發沉重,乃是不爭的事實。
故而,鼓勵宗室自愿出宗牒,自食其力,是從仁廟開始就有的政策。
奈何成效有限。
就只有那些因為父祖不努力磨勘,導致連自己都養不活的人,才愿意選這條路。
沒有辦法,熙寧變法的時候,王安石就干脆一口氣革除了大量五服之外的宗室宗籍。
然而,他這樣做反噬也是極大。
當年的宣德門下馬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據說就有著被王安石革除宗籍的宗親子弟。
所以,只要有可能,朝廷其實都是很愿意,讓宗室子弟們,自愿出宗籍的。
熙寧二年,先帝讓兩府議定的宗室宗親科舉之法,就是一次嘗試。
其意義不在于,有多少人能在科舉中中舉。
而是有多少人,肯去宗正寺申請自愿出宗牒,放棄自己的宗室賜名、賜官身份。
奈何,熙寧以來,宗室子弟在科舉上,不能說大獲全勝吧,只能說是一敗涂地——十九年來,就一個趙令鑠中了進士。
這如何不叫后來者心寒
所以,元豐以來的幾屆科舉,參與人數都很少。
元豐八年的科舉,甚至差點連五十人都沒有湊夠!
最后還是大宗正發了火,各家才勉強湊足了一百人去參加當年宗室的發解試。
所以,讓宗室子弟們去卷明法、明算。
也算是條路吧!
至少,比起現在天天在家里除了吃喝玩樂就是造人要強!
趙煦卻是呵呵一笑,道:“既然卿等都同意,那便將這一條也加到貢院的奏議中吧!”
“諾!”
“恩……”趙煦頷首,然后道:“既然如此,那么宗學中,也應當增加算學教授、律學教授的名額!”
說著,他就拿起筆,找來一張紙在上面寫了起來,一邊寫一邊說道:“此事,還是當勞煩一位宗親向朝廷上書建議的好!”
“三位皇叔祖……不太合適……”
“就選宗室中的士人楷模光祿少卿令鑠好了!”
作為迄今為止的唯一一個正牌宗室進士,老趙家的讀書種子。
無論是趙煦的父皇,還是趙煦,都是將之當成了典型給捧了起來。
這十幾年來,不斷升官加爵,到得現在趙令鑠已被拜為光祿少卿。
同時,其父兄也都是屢受恩蔭。
乃父趙世雄,今年剛剛被趙煦特旨拔擢成了永州觀察使。
自然的,這位的角色其實就是趙煦的傳家寶。
有關宗室待遇、改革的事情,都會派他出頭,去打頭陣。
這一次自也不例外。
趙煦寫下指揮文字,蓋上自己的私印,然后交給了在身旁侍立的童貫,囑托道:“且將此書,降與令鑠!”
“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