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小抄的,反而不正常!
你不帶小抄,那肯定考不過別人。
自然,趙煦也不能否定真廟的‘英明政策’。
不過沒有關系!
趙煦有自己的辦法!
他略作沉吟,就對章衡問道:“章卿,今之科舉,朝廷許帶的書籍是”
章衡答道:“回稟陛下,按都堂所請,今年科舉,許帶者乃是《元祐敕令》、《字說》以及《三經新義》!”
趙煦點點頭,繼續摩挲著雙手。
科舉,自然不是什么書都不準帶的。
若是這樣的話,考生們萬一用錯了典,犯了忌諱,冒犯了某位先帝的名諱、宰執的名諱咋辦(北宋不止要避諱皇帝和先帝們,還需要避諱宰執,甚至宰相的父祖有時候也需要避諱!)。
所以朝廷每次都會公布需要避諱和注意的字詞。
稱為某某敕令。
今年都堂就在奏請了向太后后,公布了元祐敕令,將應該避諱、注意的東西,都做了規定。
自然,考生們不可能全部記住。
于是,只能允許他們抄錄一份,帶進考場。
此外,過去的詩賦取士和現在的經義取士,都需要借助參考書。
詩賦,必須有韻書作為參考。
而經義的話,因為如今科舉是用王安石的字說和三經新義作為參考書目來取士。
可這天下士子,并非都是新學弟子。
還有大量的舊學士人!
這些人別說學新學了,看一眼王安石三個字都覺得惡心!
但科舉題目,卻都是根據新學來出的。
那怎么辦呢
沒辦法,只能允許所有人攜帶字說和三經新義進入考場,作為參考書目。
這些都是懷挾的漏洞。
很多人都將小抄,夾在書縫里,帶進考場。
此外,衣袍、袖子和帶進去的吃食,也都是天然的作弊工具。
趙煦在現代,就專門水過一篇宋代科舉舞弊的論文。
對這些事情,心里自然門清。
當然,也早有破局之法。
他看向章衡三人,道:“章卿、范卿、文卿……”
“這樣,三位愛卿回去后,以貢院的名義,向朝廷建議……”
三人都低下頭去,豎起耳朵聆聽。
“第一,朝廷憫貢生抄錄圖書之苦……”
“乞太學并國子監,刻錄元祐敕令、字說、三經新義等許帶書冊,并依今歲貢生人數,一并賜給!”
“這第二……朝廷禮遇士大夫,然,懷挾者不公,乞有司制貢生之考衣,其入考場者,人皆賜衣,皆當更衣然而方許入場!”
章衡三人聽著,都是咽了咽口水。
他們都知道,這是圣政!
沒有任何人能挑出這兩個辦法的錯。
天下士子,也都將因此,對提出這兩個辦法的他們歌功頌德。
道理很簡單——他們什么都沒干,就能白得一套新衣裳和三本書。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都是賺的。
有此二策,今年的科舉,必將成為舞弊情況最少的一次科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