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她按照著都堂的議論,在上面批示:內殿崇班、閤門邸候、廣南東路兵馬都監、權東南第十一將童政,縱兵害民,賜死!
封、康、賀、新州都巡檢郭昭論罪當死,權且貸命,脊杖刺配沙門島。
這兩個人之所以被當了典型。
不是因為遇賊望風而逃——去年年初,岑探起事的時候,跑的人多了去。
他們兩個該死的原因只有一個——殺良冒功。
而且不是只殺了一個,而是六十三個!
六十三條人命,換他們兩個的命,綽綽有余。
向太后想了想,提筆繼續批示:廣南東路轉運使蔣之奇,措置有功,加寶文閣待制。
知新州黃介,臨危不亂,挫敗岑探,特旨改京官。
兵馬鈐轄楊從先,遷一官。
這便算是結束了這場發生在廣南東路的民變。
緊跟著蔣之奇的奏疏的,是來自廣南西路的蔡京的札子。
向太后沒有看,直接放到一邊,打算待會帶去福寧殿。
作為矢志于當大宋明德太后的她來說,抄明德太后作業,已越發熟練。
蔡京是六哥的心腹爪牙。
廣西更是六哥關心的地方。
自然,事無大小,都要由六哥去決斷。
繼續看下去,都是些州郡的大小事務。
什么荊湖北路沅州的巡檢,遇到山蠻作亂,斬殺之,得首級四十八。
什么梓州路請求增加廂軍員額。
向太后在這些札子上的批示也和過去沒什么不同——轉都堂,交宰臣計議。
當然了,這些札子也不全是地方州郡的情況匯報。
也有來自老臣的訃告。
江南西路上奏:故翰林學士、龍圖閣待制、太中大夫、前知廣州陳繹卒,年六十八。
見到陳繹的訃告,向太后也是唏噓不已。
熙寧時,這位陳學士可謂風頭正勁,是朝野矚目的未來宰執候補。
然而,一樁命案,直接打斷了他的仕途——他的兒子和媳婦,被一個和自家婢女通奸的大頭兵給嘎了。
原因是,那大頭兵的通奸行為被其子、媳發現。
得!
閨門不肅,此乃士大夫之大忌。
畢竟,你連家都管不好,還能指望你輔佐天子,治理國家
所以……
向太后放下訃告,只是批示:如故事。
沒有賜謚,也沒有贈官。
誰叫這位昔年的翰林學士,連自家的婢女都沒有管好
不止連累兒、媳喪命,也連累自身仕途。
陳繹的訃告之后,就是御史臺的札子了。
今天御史臺的札子,攏共就三份。
前面兩份,都是無足輕重的。
但這最后一份,卻讓向太后拿起來就不想放下了。
因為,這份彈章彈劾的不是別人。
正是先帝的胞弟,當朝的揚王——趙顥!
彈劾揚王的是監察御史豐稷!
其彈劾的罪名是——揚王暗中指使他人,向京中諸工坊,索要布三千匹,以為私用。
而且豐稷的彈劾并非風聞奏事!
相反,豐稷有著完整證據鏈,抓到了揚王的雞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