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橫渠先生張載門下求學,親歷過陜西士人求學的艱辛。
但如此一來,有關科舉改革的討論,就又卡住了。
趙煦沒辦法,就只好道:“我有個想法,且與諸位臣工說一說……”
“諸位聽后,回去認真想想,各自寫個條陳上奏……”
“我再集合諸公的意見,認真研討一二,確認沒有太大問題后,再予以實施……”
“唯!”
群臣紛紛拱手,然后充滿期待的看向趙煦。
在科舉制度的創新和改革上,天下人對趙官家的信任還是很高的。
畢竟,現行的科舉制度,基本是在歷代趙官家的意志下成型的。
這方面,人家還真的是專家!
何況,趙煦剛才已經提出過一個創造性的科舉錄取辦法。
趙煦踱了兩步后,斟酌了一下用詞,就道:“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為了體現朝廷重視興教昌學的態度……”
“禮部和貢院,可以奏請朝廷,恩遇舊年科舉錄取人數較少的諸路……”
“比如說,舊年科舉正奏名錄取人數不足某個數字的路,當補齊這個數字……”
“也就是從該路被黜落的士人中選出得分最高的人,依名次補錄……”
“另外有的軍州,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文教不昌,沒有人被錄取,那么朝廷就當選該軍州的第一名,錄為進士!”
“如此,或可稍微安撫諸路士人,以彰我興學昌教,欲以文致太平之心!”
“陛下圣明!”呂大防第一個就唱起了贊歌。
其他人紛紛跟進拜賀起來。
這確實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唯一的問題是——如此一來,今年科舉的錄取人數,恐怕要直接突破六百大關了!
而大宋三冗中的冗官,恐怕將因此繼續惡化下去。
但和冗官比起來,天下諸路科舉錄取人數的不公,顯然更重要一些。
畢竟,前者只是慢性病,頂多讓朝廷財政惡化。
后者的話……
一個不小心養出個黃巢來……
……
送走蒲宗孟等人。
趙煦坐回到坐褥上,微微吁出一口氣來。
“自古功名動人心呀……”
暫時來說,大宋朝的科舉改革,也只能是這樣了。
剩下的事情,得等到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大量技術工程人才涌現,才能推動了。
想到這里,趙煦就對侍奉在旁的童貫吩咐道:“童邸候,去告訴石得一……”
“我想知道,江寧書院如今有多少學生了今歲科舉,又有多少江寧書院的學子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誰”
“諾!”童貫領命而去。
趙煦則靠著坐褥,思慮起來。
托張元、吳昊的福,如今的科舉在殿試環節,已不再黜落士人。
于是,殿試這個程序,也就剩下了皇帝出題親策新科進士以及御筆欽點一甲、二甲進士的儀式。
而這個權力,是獨屬于帝王所有的。
換而言之,在殿試上,趙煦想出什么題就出什么題,想點誰當狀元,就點誰當狀元。
就像趙煦上上輩子,親政后的第一次科舉,他就直接在殿試上出題——今復詞賦之選而士不知勸,罷常平之官而農不加富,賜土以柔遠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賈之路不通。夫可則因,否則革,惟當之為貴,圣人亦何有必焉。
這就是直接對元祐政治貼臉開大——你們搞了這么多年,搞出什么名堂來了沒有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