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完蛋了!
反之,只要學習成績優秀,升到上舍生,謀得了一個到在京六部乃至于都堂實習的機會,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某位大人物的賞識。
那就直接起飛了!
典型例子就是趙煦選的馬骨宗澤。
這個元豐八年,才被趙煦特旨招入太學的浙江人。
在不到三年內,就完成了從外舍生到上舍生的飛躍。
如今更是,在號稱天下文章之詞垣、學者之玉堂的學士院內實習。
上一個帶他實習的人叫范純仁,如今已宣麻拜為執政。
現在帶他實習的,則是三朝元老,天下名臣趙偁。
趙偁在入京前,歷任地方州郡數十年,有著豐富的基層行政經驗。
保守估計,今年科舉之后,循例的太學出官名單中,必有宗澤的名字。
而且,很可能是以太學第一的身份出官。
一旦出官,按照元豐故事,起碼也是通判資序。
而如今,依太學新政,上舍生實習期間的工作經歷,在出官后是認的。
換而言之,等于宗澤只要出官,就默認他有一年的通判資序了!
而大宋朝一任通判,最多兩年。
等于宗澤出官后,只要到地方上打個轉,就可以回京改官。
這比科舉狀元還爽!
狀元郎,初授也不過從九品京官而已!
正是在這種預期下,太學內部經過充分競爭后,卷出來了一大批的人才。
而且,還不是只會死讀書的那種書呆子。
都是在六部、開封府等有司實習過,并且實習評分相當高的人才!
趙煦看著手中的名單,對照著,他命人從六部有司、開封府取回來的這些太學生的實習報告,眼中溢出光彩來。
“誰說大宋無人才”
“只是被埋沒了而已!”
“看來,我得在科舉放榜之后,同步開始一場太學上舍生出官試了!”
直接從太學取士,而不是科舉取士。
這是熙寧變法后,新黨一直在推動的事情。
然而,過去的太學問題重重,黑幕無數,使太學三舍法取士,只能在小范圍內進行。
而如今的太學,已完全摒棄了過去的那套主觀意味非常強的考評制度。
從外舍生到內舍生再到上舍生,一切看分數說話。
得分高的升舍,得分低的降舍乃至于遣還原籍。
而到了上舍生階段,就開始學習、教授實務庶政,進而爭取有司部門的實習機會。
最后通過實習,拿到高分后,再通過出官試考核,授給官職。
這一套系統,雖稱不上完美。
但比起過去,充斥著黑箱操作,完全由少數人的主觀臆斷來決定太學生前途的考評方法,無疑是進步了太多太多。
“得找幾位元老商議一下此事,爭取他們的支持才行!”
趙煦想著,就喚來童貫,與他吩咐道:“汝且到太師文彥博、彰德軍節度使張方平、保寧軍節度使馮京的府邸去,傳朕的旨意就說,朕欲明日上午,與三位元老同游玉津園……”
正好,他也自從在慶寧宮醒來之后,還從未去過玉津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