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熙河人的教育發展之心
轉眼,就到了三月庚申日。
持續三天的省試,在這天傍晚宣告結束。
當數千名士子,從開寶寺中次第領取了自己的衣物、書冊,同時也穿著朝廷所賜的貢衣,拿著朝廷所頒的書冊,走下山門的時候。
大多數士人的眼神,都是恍惚的。
就和現代的學生,考完試后,喜歡問同學考得怎么樣那個題你怎么答的啊
中古的大宋科舉,也是一般。
出了貢院,諸路士子呼朋喚友,各自聚往各州、路在京所設的各種邸店、吃食店。
有官方背景的,則前往諸州進奏院。
背景更硬扎的,自然是前往自家在京城當官的叔伯家里。
然后,各自聚在一起,討論起了本次省試的題目。
包誠也是一般。
他先是命人前往了太師文彥博府邸,以侄孫(他爺爺包順是包拯的族弟,包拯與文彥博是世交)的名義,遞了拜帖,說是之前所以沒有來拜謁,乃是為了避嫌,如今省試已完,晚輩特來認門,還說待放榜后,再親自登門請太師賜教。
然后便邀請了幾個他在貢院里認識的士人,一起前往他暫居的熙河邸店中,討論題目,交流學問。
當然,這都是借口。
包誠在入京前就知道,他不大可能中得進士。
他這次入京的目的,也非是要在科舉中博得功名。
而是沖著這次科舉,匯聚在汴京的諸路士人里之中,那些長期不能中進士,前途黯淡的貢生們。
目的就是想著,拿錢砸,把這些人砸到熙河去。
沒辦法,現在的熙河諸州,對于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
偏生,熙河一路,自建立以來,就長期處于戰爭之中。
在元豐八年前,別說縣學了,州學都沒有!
在戰亂中,偌大的熙河,擺不下一張安靜讀書的桌子。
熙河的百姓,包括豪族們,也沒有心思讀書。
哪怕是包誠這樣的包家嫡孫,也只是開了蒙,能讀寫文字,知曉一些基本的常識而已。
但現在不一樣!
隨著莊遍布熙河各地,帶來的財富,使得熙河的豪族、官員們首先富了起來。
富起來后的熙河豪族、官員們,自然渴望著在政治上更進一步。
而大宋,乃是文臣治世的王朝。
自然的,熙河的豪族、官員們,也都知道,他們想要更進一步,就得朝中有人。
都堂里,得有個熙河出身的執政甚至宰相!
自然的,就得卷教育。
可是熙河人起身環顧四周,心頓時哇涼哇涼的。
除了熙州,因為知州游師雄,乃是橫渠門下的高徒。
在其奔走號召和游說下,熙州州學請來了十幾位橫渠門下的進士、貢生來當教授、教諭。
使熙州的州學,開始有了起色外。
其他各州,都是一把辛酸淚。
像是會州州學,去年雖然建了起來。
但整個州學,攏共就三個教授。
其中只有一個是常任教授,剩下兩個是知州和通判兼任的。
河州就更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