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
趙煦忽然想起了一個事情——在京禁軍,并非是忽然就糜爛成靖康時的樣子的。
他低下頭去:“也對!”
“冰凍三尺,非是一日之寒!”
“確實是,朕的祖宗們先對不住爾輩,才有的后來爾輩的擺爛!”
當年元昊叛宋,大宋禁軍出征。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禁軍三連敗。
汴京城家家縞素,禁軍戶戶服孝。
彼時,戰死沙場,死戰不退者,不計其數。
尤其是劉平所率的禁軍,在三川口陷入重圍,力戰不退,但友軍卻坐視劉平被圍,不予施救。
最終,全軍覆沒,劉平被俘,死于西夏。
但事后,朝廷卻聽信了坐視劉平覆滅的小人黃德用之言,以為劉平率軍投降,于是,派兵包圍劉平家宅,子孫盡入獄。
后來,雖然平反,但卻大傷軍心!
因為,朝廷只平反了劉平,卻未厚賞跟著劉平戰死的大部分禁軍士卒!
更不要說,在京禁軍當年出征的時候,很多士兵都發現自己的弓弦腐朽、弩機扣不動、甲葉擋不住黨項人的輕弓的穿透,刀劍被人一斬就碎……
盡管如此,但他們在戰場上,卻很少膽怯、潰散。
像劉平這樣,陷入重圍后,與賊戰數日,斬首無數,即使彈盡糧絕,依舊與賊廝殺的不在少數。
譬如,當年的禁軍大將王珪,在好水川,揮舞著一對鐵锏,砸碎了一百多個黨項腦袋,戰到最后,連鐵锏都砸折了。
幾乎只差一點,就被他沖破了西夏重圍,救出了被圍的任福。
奈何,他終究只是凡人。
無法逆天,最終是因為眼窩中箭,渾身被傷數十創,再不能戰,只能引軍而退,當夜死于軍中。
還有劉平麾下悍將郭遵,在三川口,幾乎是和趙子龍一樣,在西夏陣中七進七出,最終力竭而死。
那么如此英勇的禁軍,得到的是什么呢?
戰敗后,朝廷撫恤的只有中上層的大將、軍官,底層士兵的撫恤和賞賜,經常未能及時,好多家庭一夜之間,失去了壯勞力,沒了收入。
為了養活家人,婦人只能去做半掩門,女兒們‘被自愿’典與他人當干女兒,兒子沿街乞討的,不在少數。
趙煦能理解當時的仁廟和朝廷的想法——死了這么多人,若都撫恤、厚賞的話,國家財政肯定吃不消!
所以,慢賞、慢撫,甚至找借口不賞、不撫成了他們的選擇。
他們甚至可能就是希望,讓戰死的禁軍遺孀和子女,被自然淘汰。
這樣,朝廷也就省錢了!
殊不知,這嚴重打擊了禁軍的士氣。
使之徹底向著整活方向淪喪,最終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叫俺聽話可以,賣命不行!
畢竟,老實人雖然好欺負,但老實人又不傻!
就像現代,某位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以后,誰還敢扶老人?
同樣的,禁軍士兵們,在見到了父祖、前輩們,為國死戰,卻落得凄慘下場后。
傻子才會繼續給趙官家賣命!
畢竟,趙官家一個月才給他們幾貫錢啊!
值當嗎?
于是,后來靖康時,幾千禁軍被十幾個金兵一沖就潰散的事情,也就合情合理了。
這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