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老爺子來了,他要記錄口供。
劉衙役也豁出去了,竹筒倒豆子般把他知道的全部都說了出來。
他這一說,余令覺得自已太陽穴都在跳。
他們這些人撈錢法則第一條收稅。
正所謂,衙門大門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
他們身處衙門,對衙門的門道摸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利用百姓害怕麻煩,害怕進衙門的這個心理,開始撈錢之旅。
為了讓這個錢更合法,也欺負百姓不識字。
他們聯合衙門官員編造稅收。
除了征收正常的田賦、丁稅、關稅等之外。
他們還弄出了養馬稅、養犬稅、養子稅、養雞稅、養鴨稅、養鵝稅等……
甚至連“窗戶稅”都有。
漢朝的“剩女稅”讓人詬病數千年。
但本質上是為了讓百姓早結婚,多生孩子用以恢復國力,朝廷催婚。
可這長安的養狗稅……
當然,衙門的這群人也聰明,他們設計的這些奇葩稅收不是針對所有百姓。
而是區別性對待某一伙人。
比如他看你不順眼!
比如他看你有錢,身后還沒靠山的。
養馬稅就是針對那些要過氣的員外準備的,因為百姓養不起馬。
這些人被收了稅,明知道自已就是被衙門的官員坑了,可他們也不敢去告官。
衙門編造的稅收,你去告衙門,怎么告的贏?
真要去了,那就再也回不來了。
這是第一種撈錢的法子。
第二種法子就更簡單了,他們會夸大旱災、水災等災情,向朝廷申請減稅。
實際上他們會繼續向百姓征稅。
長安這些年一直干旱。
一直住在寧夏的三邊總督劉敏寬已經減免了部分的稅收。
也正是因為如此余令等人才去販馬賺錢。
但在地方上,稅收不變,衙門上上下下一起拿,將這些據為已有。
第三種就更簡單了,叫監守自盜。
一條鞭法減少了繁瑣的稅收項目,讓稅收變得簡單且快捷。
官員拿錢的手段也變得簡單快捷。
原先是要為不同的稅收種類而煩惱,一條鞭法之后不用了。
在折銀征收過程中直接虛報銀兩成色和重量就可以了。
簡單快捷又隱秘。
和這些相比,踢斗貪墨的那些糧食都是小錢。
說白了,都是上官用來堵住
除了這些,殺良冒功也是他們搞錢的一種手段。
南山每年都剿匪,他們每年都說殺了不少的盜匪,可這些匪依舊活的好好的。
聽到這里余令愣住了。
余令突然覺得在縣衙里找不到二伯兒子來運和姐姐的死因。
在知府衙門里說不定可以找得到。
余令突然覺得在知府衙門的案牘里一定有。
深吸一口氣,余令繼續聽下去。
在這些貪污的手段里,劉衙役等人只是高知府等人的“黑手套”。
惡事他們衙役來做。
貪污的這些錢財衙役拿小頭,大頭自然是知府拿,然后知府再從里面拿錢往外分。
如果出了事……
自然全是衙役做的咯。
坐在衙門的這些官員不知道,他們是被衙役給蒙蔽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自已掙得錢被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