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來了,大年就不遠了。
小年是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
師娘和廚娘嬸嬸一大早就忙碌了起來,準備祭品。
余令被老爹拉了起來,一起張羅。
民俗有言“女不祭灶”,祭灶就成了男人的事情。
拜祭的時候還要和灶君爺說一堆的好話,拉一下關系。
老爹念,余令聽。
老爹說,等他念不動了,這個事就落到自己身上了,心要虔誠些,莫要吊兒郎當,免得讓灶君爺不喜。
因為他老人家這一天要回天庭。
他回去是專門告狀的。
老爹說了,一旦被告,大罪要減陽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所以要在今日“巴結”一下。
今日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小寶和小霖不用人催促就爬了起來。
和肖五擠在爐灶前,一邊燒火,一邊眼巴巴的望著忙碌的吳秀忠和王輔臣。
因為兩人在熬灶王糖。
灶王糖是用麥芽和小米熬制,這個灶王爺愛吃,是祭灶王爺的供品。
等他聞了味道之后,就全部落在孩子的肚子里。
熬糖這邊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夭夭也喜歡,因為忠州那邊沒有這個。
這是夭夭第一次在外面過年。
關中這邊的習俗和忠州那邊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她覺得格外的稀奇。
開心的都不怎么想家了。
在另一邊大家開始忙著做晚上吃的餃子。
家里人多,餃子做好了還要送一碗給佃戶,感謝他們這一年和余家的相互扶持。
所以,餃子就需要包的多,有事沒事的都來幫忙。
毀了容的老張也忙碌了起來。
毀容后他面相極其兇狠。
不但狠到整個黃渠村的孩子都害怕,在長安城里他也有一定威懾力。
只要進了城,孩子見了他都躲。
因為他,長安家長找到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法子。
如今長安孩子間最火謠言是余大人家的門房喜歡吃小孩。
越不聽話的,他越喜歡。
這樣的一個狠人,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他需要去干“狠活”。
過年的雞、鴨、鵝,買回來的豬、羊都是他來殺。
宅子前面喜氣洋洋,宅子后面彌漫著血腥。
宅子里熬糖的有孩子陪著,包餃子的也都有說有笑,大家都有人陪著。
唯獨張初堯這邊,陪伴他的是一群狗。
見張初堯扭頭,這群狗還會咧著嘴對他露出討好的笑呢!
余家的熱鬧是大熱鬧。
夭夭要在這里過年,師娘也回來了。
所以那都是大場面,大熱鬧,到處都充滿了歡聲笑語。
在離余家不遠的黃渠村也熱鬧了起來,這是屬于每家每戶的小熱鬧。
作為第一批跟著余家一起做生意的黃渠人,這兩年手里多多少少都積攢下了一筆錢。
雖然平日里依舊節儉度日。
但這要過年了,大家自然也想吃點好的。
自天亮開始,整個村子都彌漫著煙火氣。
等到太陽升起后,水渠邊全是洗菜的婦人,一雙雙手凍得通紅。
可每個人的臉上卻都洋溢著歡笑。
半大的小子站在水邊,捧著冒著熱氣的小土豆,一邊吹氣,一邊往嘴里塞。
這就是他們的早飯,是最近最流行的吃法。
今年秋收后,那些小的,不能育苗的小土豆就成了大家的腹中之物。
因為好煮,好攜帶,土豆都要吹上了天。
等到明年秋收后,長安會更多。
龍首原的南宮來了。
見余令陪著南宮圍著村子開始閑逛,顧全洗了洗手,然后跑到宅子后去幫張初堯揉豬腸子。
豬大腸澆頭面,是他的最愛。
直到現在,他還是沒想起來余家這個丑門房是誰。
但他堅信自己見過,他的直覺告訴他,一定是熟人。
見顧全來了,張初堯覺得自己當初武斷了。
只記得把臉毀了,忘了猛灌一口開水把嗓子也毀了。
這個顧全給他的壓力實在太大了,私下里他根本就不是這個模樣。
顧全的狠辣,只有他完完全全的體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