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姜公子母親的不是我寫錯了,是埋了一個坑!)
“聽說了沒,為萬歲爺祈福,朝廷開了恩科……”
“真的假的?”
“貢院那邊旨意都貼出來了”
袁崇煥使勁的揮了揮拳,參加過四次會試名落孫山,這一次自已一定會高中。
開恩科的消息一出來,整個京城的讀書人都沸騰了起來,比過年還夸張。
學子們奔走相告,和親朋好友分享這個好消息。
對讀書人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科舉考試分“正科”和“恩科”大類。
按照律法規定正科為每三年舉行的鄉試和會試,鄉試是子、午、卯、酉年舉行一次正科考試。
如果沒有意外,余令是參加今年的午年鄉試。
如果高中余令就會參加會試。
會試是丑、辰、未、戌年春季舉行的正科,殿試則緊隨會試之后。
如果有意外的情況殿試會順延一年。
恩科就是常規考試之外的“加試”。
大明的第一次恩科開始于洪武四年,那時候大明初定,百廢待興,因為缺少人才進行了恩科考試。
大明今年又開了。
“正科”考試一次不中等三年,考了舉人還要去考進士,進士不中又得三年。
沒有人敢拍著胸口說自已考試必高中。
對于所有考試的學子而言,多一次恩科就等于多一次機會。
人生又有多少個三年,沒有學子不喜歡。
大家自然開心。
余令也很喜歡。
余令可是答應好茹慈在京城待一年就回去的。
說句內心話,哪怕有人提攜,余令對鄉試也沒多大信心。
太難了,真的太難了。
有人提攜是一回事,問題是打鐵還得自身硬。
你優秀別人才愿意抬你一手,你若是一般般,這機會他給他家的子侄不好么?
余令都不知道自已的才學是高還是低。
因為沒參加過鄉試,準確的說沒落榜過,也沒多少的機會去看舉人的答卷,無從得知自已水平如何。
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和錢謙益的那次閑聊后,余令還是有些自卑的。
涼涼居士的張口就來,娓娓善道,引經據典,這些東西是做不了假的,沒有真才實學是講不出來的。
人家那是真本事。
恩科雖與常科流程一致,但開設時機完全依賴朝廷決策,并無固定周期。
所以恩科的這一次的鄉試時間是四月,會試安排到秋日。
也就是說如果運氣好,能在今年的年底成為進士。
余令算了一下日期,捧著書開始臨陣磨槍。
時間很少了,鄉試的考試科目主要有四書五經、策問、詩賦等。
四書五經是儒家經典,這一點是余令的短板,余令不敢說這些自已都滾瓜爛熟。
策問則相當活題,會緊跟大明當前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出題,主要看考生的見解和對策能力。
這一點是余令的強項,因為余令有經驗。
第三大塊的詩賦又是一大難。
這一塊主考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這個門道很深,有的考官喜歡看這個,靠這個取才。
正痛苦的時候小老虎來了……
見他匆匆忙忙的樣子,余令知道他這是出來采辦的,不是出來休假的。
余令趕緊把自已茶杯遞了上去。
“如意剛倒的,我沒喝!”
小老虎很自然的接了過去,一飲而盡。
他可能會嫌棄別人,但他不嫌棄余令,小時候兩個人都是你一口我一口這么走來的。
“好奇這次恩科對不對?”
余令聞言立刻來了精神,忍不住道:
“不是皇帝身子不好,開恩科是為皇帝祈福,難不成有別的說法?”
“有!”
“兄長細說!”
“建奴起兵反明了!”
余令一愣,立刻就明白了,建奴要來了,要打仗了,皇帝要恩科取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