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同考官均由翰林、春坊官擔任,這一手消息余令早就知道了。
考試也是三場,考試內容及要求與鄉試相同。
錄取名額的話有稍稍的變動。
洪武至宣德年時每屆會試錄取一百人名左右,到了成化年就變了。
每屆會試錄取三百人。
今年因為恩科,考生自然會多。
加上歷屆下榜及因故未能參加會試的舉人,這一次的會試大概有兩千多人。
余令算了一下,錄取率約七比一,可能還會低一些。
錄取率應該不變,因為過了年之后還有一場考試
可會試的考試有一個誰都不敢避免的問題,也就是大明各地區間的考生平衡問題。
如今稱之為,南卷,北卷,中卷。
以前是南北卷,在宣德年加了一個中卷,是南、北各退卷五名為中卷。
這種分配辦法既體現了對江南地區的政策傾斜。
也兼顧了朝廷對北方和西南地區的政策保護和學子的重視。
但要論考試,還真的就是南方強。
可落第學子更愿意相信科場舞弊是真的,他考不上不是因為學問不行,而是有人作弊頂替了他的名額。
余令知道這個情況會有,因為考場作弊發生過。
可卻不是南方學子比北方強的根本原因。
聽涼涼君說他們那邊的每三個村子里幾乎都有一個啟蒙的私塾。
一個縣必有一個書院。
南邊的學風真的很好。
倉廩足而知禮節,經濟是教育的基礎。
簡單的說來就是經濟中心的南移,南方的環境歷來比北方穩定。
余令是考北卷。
余令還知道會試及第其實不是進士,應該叫做貢士。
可因為會試的錄取名額和殿試為等額。
成了貢士,自然就是進士了。
“解元兄,余解元兄你這是在找互保對么,你看我行么,家父溧水縣縣令,保書真真的,絕對不坑人……”
“解元跟我互保吧,我也是頭次考,文館里咱們見過的....”
望著自來熟的人往這邊擠,余令也趕緊迎了上去。
不是余令找不到互保的學子,而是余令有被害妄想癥。
自從在東廠辦事,看了那些卷宗之后……
余令覺得身邊全是壞人。
后世有變態,如今也有,卷宗里,有一大本寫的就是考場上的事情,那手段真是層出不窮,顛覆三觀。
所以互保學子都是找知根知底的。
有的人是真的破罐子破摔,考試考瘋了,接連落第讓他崩潰了。
拼著受罰,他也要拉四個人下水。
這樣的人多出現在屢次不中的學子群體。
中第后喜瘋了那是美談,有的人沒考就已經瘋了。
“解元兄你看,這是廩生出具的我的保結......
解元兄你放心,我這次是第一次考會試,干干凈凈,沒有晦氣。”
已經湊過來準備看看余令長什么樣子的袁崇煥發出一聲冷哼。
他這次第五次考,互保也搞好了。
如這個學子所言,他這個落第四次的人不是很討喜,和他互保人可以說是同病相憐!
“喏,那個是就是袁崇煥!”
順著林大少手指的方向,余令第一次見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