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飯后,鄭嗨泉并沒有離開,而是留下來繼續跟楊辰討論移民安置問題。
工程隊伍那么多人,等初期基礎建設完之后,建筑工程項目會隨之減少,人員數量也會逐步降低。
工人們掌握的技術太過于單一,這會造成很大的后續影響,不利于大家伙的發展,更不利于大家日后工作。
北澳洲土地面積雖然很大,但是由于人口限制,經濟發展不可能無限上升,而且澳洲政府也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大規模移民持續下去。
短期內從事建筑工程沒問題,但是長期來說,幾年過后,等北澳洲基礎建設完成了,那么大家伙的就業壓力就上來了。
在移民的時候,楊辰就重點強調讓大家掌握藍領技術工作,那些需要一定體力勞動的技術活,才是未來最需要的。
種地放牛放羊什么的,在國內有個一畝三分地或許能夠不愁吃喝,但是在國外不行,機械全自動化的普及,農牧業根本就安置不了太多人。
而且,從一開始楊辰就打算好了,北澳洲移民不能只盯著一個地方,除了北澳洲,澳洲其他地方也不能放過。
只有華人移民能夠深層次的影響澳洲各行各業,各個方面,將來大家才能在這里站穩腳跟。
“對于移民的后續技術培訓這塊,一定要抓到位,可以盡量讓大家自由選擇喜歡的專業,這樣有利于大家學習吸收。”
“學習過程需要長期持續進行,哪怕是安置工作完成了,有了穩定的工作,也不能當下學習。
有些工作我們是不可能干一輩子的,所以需要不斷的學習,盡量讓大家多學習幾門技術,多開設一些技術學校…”
后世很多工廠動不動就裁員,而被公司裁員的員工,很多人由于長時間只進行一項重復性工作,所以在離開公司之后,就面臨著長時間失業的情況。
失業對于年輕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因為大家伙只要愿意干活,隨便都能找到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
但是,這對于需要養家糊口的中年人來說,他們想要找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就困難了,尤其是在國外,想要找一份養活自己以及家里人的工作就更難了。
未來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的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最終都將會被無情的拋棄。
面對時代的變化,行業轉型,技術轉型,工人也必須順應潮流,跟著一塊轉型才可以。
當然了,這也就只有楊辰才能夠這么干,才有心思去考慮員工轉型問題。
其他普通公司做的再大再強,他們也不可能去考慮員工失業之后該怎么辦。
因為他們不可能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去培訓旗下員工學這學那。
其實,裁不裁員,很多時候不是由企業說了算,而是由市場決定。
市場需求大,企業就會多招點員工,市場需求小,企業就會裁掉多余的員工。
至于說不裁員,白養著,這對于企業發展會有很大影響,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