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府的那一道厚重黑色鐵門在身后緩緩地合攏,隔絕門外鼎沸的人聲和刺眼的閃光燈。
林火旺走在鋪著深紅地毯的長廊上,身旁是亦步亦趨、神情緊繃的高喬浩。林火旺的目光十分平靜地掃過兩側墻上,那里掛著歷任港督的畫像,就是他的內心卻在回溯著,這片土地未來二十多年的發展軌跡。
居者有其屋!!!
這是多么好的初衷啊!
林火旺在心中忍不住感嘆了起來。
他記得很清楚,在真實的歷史上,麥理浩正是要在今年的年底首次拋出類似的計劃,試圖緩解港島底層惡劣的居住困境。
不管他是為了政績,還是真的為了港島的底層民眾也好。
他的這一份熱情和藍圖倒是描繪得相當的真切。
然而,當理想真的撞上現實的冰山后,這艘名為“居者有其屋”的新輪,最終也只能說,是完成了一小半的航程,便偏離了軌道,甚至在后來的歲月里,甚至還無意中成為了推高房價的“幫兇”。
為什么這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林火旺來之前就已經認真剖析過,答案既簡單又現實,那便是巨大的利益的捆綁與各方力量的博弈結果導致的。
一方面,港府的運轉,肯定需要龐大的財政收入,而土地批租是條捷徑,是“土地財政”賴以維系的根基。
不管是麥理浩,還是他的繼任者們,并非不想多建、快建平價屋邨,但所要面對的現實卻是,他們想做這些就更加需要依賴這些手握資源的“地產諸侯”。
那些盤踞在港島頂端的大亨們,無論是英資的怡和、太古,還是華資的長實、新鴻基、恒基,哪一個又能容忍大規模平價保障房涌入市場,沖擊他們精心維護的高昂房價體系?因為這將意味著利潤被大幅攤薄,甚至資產縮水。
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本的生意無人問。
這便是任何地方資本都遵循的鐵律,放之四海而皆準。
所以,當面對港府的高聲呼吁,大地產商們要么陽奉陰違,象征性配合;要么干脆抵制、拖延。
港府失去了強有力的執行伙伴,僅靠著自身機構,毫無疑問是效率低下的。為了維系計劃,只能將時限不斷拉長,申請門檻無形中提高,審核程序復雜冗長。
底層那些真正急需改善、在“鴿籠”和木屋中煎熬的市民,看著渺茫的輪候時間和苛刻的條件,只能絕望地將目光投向私人市場,在漫長的等待中被迫耗盡微薄的積蓄去接盤日益高企的私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