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二公子不忍父子之間生隙,有心全了孝順之名,又想不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不如暫且拿了兵符,秘而不宣,自領一軍南下。
據在下所知,這些年來夏王不斷嘗試進攻關中,心中必然有此意向,所慮者無非渭州李孝通爾。若是二公子能夠拿下渭州城,夏王不僅不會怪罪,反而會刮目相看!甚至可能會親領兵馬來與您會合,父子齊心共下長安!此,為中策。
再有就是,不急不緩,積蓄實力,收攏河西、草原各地流民,開荒造田、分畜放牧。等待日后夏王龍御歸天,公子名正言順的掌權后,等待機會。
一旦時機成熟,中原自亂,便果斷將寶劍抽出劍鞘,趁勢南下,仿舊唐之業、創萬世之興!!此,為下策。如何抉擇,二公子可緩緩思量,不必急于一時。”
胡文慶說完后,李文錦徹底愣住了。
對方的上中下三策,完全就是出于自己的立場仔細考慮,量身打造的三條路,坦率真誠,只為自己著想。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無論李文錦選擇哪一條路,對大鄭來說都只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他想跟自己親爹父慈子孝,大鄭不僅雙手雙腳歡迎,還會提供經濟、軍事、政治上的一切支持!打的越烈越好!最好是難分勝負,那可就太有意思了。
如果他決定安心休養生息,那就鼓動他多去勸勸李遺景,只要他疑慮重重、猶豫不決,讓定難軍不要動,大鄭就能放開手收拾南方,至于說以后么……
朔方府省吃儉用的攢上十幾年,都趕不上大鄭一年的收入。
所以,胡文慶還給李文錦提供了一個折中的選項,大鄭中情局也認為他會選擇這條路。
瞞著李遺景率兵南下攻打渭州。
“先生此三策,上策太急,我雖不肖,卻也不愿背上囚父謀逆的罵名;下策又太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夜長夢多……
唯有中策倒是可以一試,只是那渭州李孝通著實有些本事,若是我擅自帶兵南下,卻沒能攻下,回來后怕是會被父王狠狠發落……”
李文錦明顯是心動了,如果他真的打下父親這輩子都沒有進去的渭州城,那不就證明了自己比他還強嗎?
再想想今天他說的那些話,不得狠狠打他的臉!還什么比不上大哥,看清楚,我比你都強!
想向父親證明自己的兒子,太多了。
況且李家嫡出的兒子就他和大哥兩人,如今大哥在汴京留學,只不過是率兵出去打了一場仗,又不是造反。就算敗了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更不會影響性命。
只能說明還需要多加歷練,挨頓罵、最多挨頓打就過去了。
胡文慶見魚兒上鉤了,露出了發自內心的開朗笑容,吸著氣神秘的說道:
“沒有扇風翅,安敢躍千仞?在下就是對此事有些眉目,所以才敢冒死前來拜會二公子的。”
“當真?!”李文錦聞言又驚又喜,情緒激動的站起身走到胡文慶身邊,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語氣焦急的說道:
“若先生真有良策破得了渭州城,千里關中便無險可守,父王不僅不會怪罪,反而會大加賞賜!到時候我必定將先生舉薦給父王,將你的功勞盡數告知。
若是我李家果真能得天命,日后我克繼大統,必拜先生為相國,引為國之柱石,封妻蔭子,與國同休!!”
胡文慶也客氣的起身,拉著打了雞血的李文錦重新坐了下來,這才對他說道:
“李孝通此人,極擅城關防御,閑時經常定期對百姓民眾進行守城訓練,甚至連婦人和孩童都不放過。夏王過去幾年,都是被他蒙騙了。
雖然明面上守軍只有幾千,但實際上可以為城防提供支援的人數不在萬人之下,經過這么多年的訓練,渭州城中上到六十老漢,下到十歲稚童,都能有條不紊的支援防御,若要強攻,那便是正面應對數萬乃至十萬之眾!”
原來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