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一直定期發布刊報的《汴京時報》,受禮部尚書魏序之托,奉工部尚書唐秉聞之命,印發了關于滄州府平民黎方禮的特別報道篇。
報道中,春官和冬官共同肯定了滄州籍老人黎方禮大愛無疆,潤物無聲的奉獻精神,以及踐行儒家博愛、佛家渡世的高尚品德。
他的生活極其儉樸,他的行為感人至深,他在有限的長度里,將生命的寬度無限擴大,他付出了所能做的一切,表達了對人間最樸素而深沉的愛。
“要讓我們的子孫后輩,永遠都記住這樣的人。”陛下如是說。
大鄭帝國禮部衙門,號召大家要向黎老學習,向他的光榮事跡靠齊。圣賢不在書里,圣賢在你我身邊,在你我心中。
“要向著陽光生長,身如蓮花不沾染一絲泥沼。”——殿帥凌晨有感于黎老墓前。
度支司專門從戶部庫房撥銀50兩,用于為黎老重修墳墓,并將他生前居住和救助流孤的山神廟,修繕成“黎氏祠”,供當地百姓和慕名而至的人們瞻仰祭拜。
一股與人為善、博愛濟世、互幫互助的社會風氣從汴京城飄蕩出去,席卷向大鄭四方。自周末戰亂以來形成的謹慎、冷漠、自私的社會現象漸漸有所好轉。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也被“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的聲音所淹沒。
汴京城里的公侯權貴們很難受,當初大家聽說了陛下的馬前卒突然離開京城中樞后,還高興的慶祝了幾場,可算把這小子給打發了。
不在御前行走,陛下就會漸漸忘記他,不在殿前司屬,就會漸漸失去對兵權的掌控,誰管他去哪里?愛去哪去哪!
可是現在,大鄭各個地方的市井街坊和鄉野村莊都在談論著黎老的感人事跡,自然也注意到了是凌晨游歷時發現的。
也不知道是誰傳出的那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讓凌晨的聲望直線上升,一個不為名利,忠君愛民,走到哪里都在發光的好臣子形象深入人心,陛下還特意嘉獎了鎮國夫人。
真難受呀……
比汴京城里的公卿們更難受的是滄州知府嚴文躍,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京中與自己關系交好的同袍來信說,御史中丞林濟遠在乾元殿上問候了自己的高堂,罵他素餐尸位,治下竟然還有如此駭人聽聞的事情發生,朝廷的俸祿就是發給一條狗,也比發給他強。
要是換了別人敢這么打自己的小報告,嚴文躍早就拔刀了!他當年可是從應開疆的旗下率眾投誠過來的,不是只會之乎者也的文人!
可當嚴知府聽說弄出這事兒的是凌晨后,瞬間又蔫了。
這個真惹不起。
暗暗查訪一番后,嚴文躍驚奇的發現殿帥居然還給自己留了面子,只說黎老是操勞而終,而不是餓的沒飯吃去挖野菜被蛇咬傷,沒有得到及時救治而亡。
不然這事兒要是傳到陛下耳中,別說烏紗帽了,腦袋搬家都是有可能的。
記住,如果林濟遠在朝堂上倚老賣老,表演以吐槽你為主題的個人脫口秀,別慌,這說明問題不大。
頂多會被通報,罰點工資。
如果他自己一言不發,而是讓手下的噴子們自由發揮,最后站出來定性收尾的話,那情況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