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控場的主持人,一個帶來主話題的訪談嘉賓,兩三個文化口的學者負責制造對立觀點,三五十個現場觀眾,既可以提問,也可以對某些觀點進行反駁。”
“哎喲!妙啊!”
副臺長啪的一拍巴掌,興奮不已。
“現場碰撞最容易帶上脾氣,咱們聊它兩三個鐘頭,把最激烈的部分剪出來,肯定好看!”
宣傳口領導點評:“即可以追逐社會熱點,又可以追逐人物熱點,選題特別靈活。”
校長主動幫忙查缺補漏:“如果主賓不是很擅長言辭,副嘉賓也可以一唱一和,各自扮演正方和反方,不影響話題推進。”
劉大山:“高啊,真高!”
唉……瞧瞧你這地位!
方星河仍然覺得,想把節目真正做好沒那么容易,可他不準備掃興,笑笑拉倒。
“小方,第一期主嘉賓肯定是你了,你對文化學者和觀眾有什么要求嗎?”
“沒有。”
“可以有的。”
副臺長忍不住講到最直白:“臺里完全可以找兩個欣賞你的學者,再把觀眾細心篩選一下,給你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沒必要。”
方星河的拒絕,反而愈發堅決。
“只要有流程,有秩序,有我開口的機會,我不懼怕和任何人正面放對。全程一團和氣,那還有什么精彩可言?”
房間里的大人們集體側目,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做“乳虎雖幼,已有吞牛之氣”。
“那好,我這就回去籌備節目。”
副臺長茶也不喝了,匆匆起身。
“主持和嘉賓都好辦,現場觀眾的篩選恐怕要費些時間,咱們長春就那么兩所名校,太缺人才了,我們只能努力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別看這副臺長很愛蹭,但是思維特別敏捷。
第一時間就意識到觀眾應該請一些同齡人里的高材生,這樣才能碰撞出最有意思的場面。
“您盡管放開選。”方星河馬上喂他安心丸,“我不怕同齡人犀利有思想,他們越強越好,敵視我更好。”
一旦這個節目真能辦好,那將極大滿足方星河的宣傳需要。
所以,為什么不往激烈了搞呢?
很多讀者不了解1999年,以現在的思維眼光和見識去感受書里那個時代,觀感上有偏差,這也正常。
當時文字上最叛逆的是王朔,互聯網風格的群嘲文章尚未出現。
韓涵正是吃到第一代互聯網的反傳統紅利,才火到那樣的。
但是他們兩個的文字烈度顯然不如小方。
然后,家庭教育的“最高明珠”是《哈佛女孩劉某某》。
思想教育的潮流是極致反動。
城市和鄉村的教育體系完全割裂,初中大分流、高中只保尖子生、大學實行精英教育。
2000年擴招后又出現新的妖蛾子,畢業=失業。縱觀改革開放至今,戾氣最重的時期絕不是現在的后疫情時代,恰恰是世紀交替階段,98經濟危機到08年的十年之間。
所以哪怕就生活在那個年代,個人體感也很難準確,地區差異、經濟差異、環境差異都太大了。
這篇文章,是我精心給小方準備的洗粉文,完全針對于那個時代的種種特征,不要用現在的環境去代入,那就不準確了。
你非要討論這篇文章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里牛不牛逼,那我只能承認,不牛嗶,不如deepseek3秒的工作量,但我沒用ds去跑,而是根據當時環境親自寫出來,達到文風統一的效果,這是建立在真實需求上的誠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