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這幫人想不清楚,方星河也不賣關子,直接揭曉答案。
“畫面精美,武打精彩,情節曲折,這些統統都是表象。
商業電影追求的是票房,歸根結底,要讓最大范圍的觀眾得到情緒上的滿足。
但中西文化截然不同,甚至,中日韓三國的文化都不相同。
我們的電影將會面向全世界,如何才能夠讓所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都能接受,甚至感到滿足
必須得取一個思想內核上的最大公約數。”
謀子、編劇團隊、衛萍、李蓮杰,所有創作團隊都陷入了沉思。
鞏俐對劇情沒那么大執念,笑著打圓場:“小方,公約數是數學上的概念吧怎么理解”
“我簡單給你們打個比方。”
方星河知道他們腦子僵,盡力解釋。
“比如曲高和寡的文藝片和下里巴人的爛俗喜劇,這倆東西都不適合跨文化、跨國家上映。
前者有深度,但是對觀眾理解能力共情能力的要求太高。
后者暗藏文化壁壘,只在固定地域里生效。
真正能夠觸動全人類的情感內核是什么
排在第一的是愛情,其次是親情,個人奮斗都得靠后站——有些國家歌頌個人奮斗,有些國家的環境不認可個人奮斗,這就是文化差別。
《英雄》是一部基于真實歷史背景而生的古裝功夫大片,我們沒法拿愛情作為核心情感,只能賣古裝功夫,但這賣點太薄弱,只是表象,還應該有一個升華主題的內核。
無名代表信,韓太子代表義,這兩點,西方觀眾能不能理解,并且受到一定觸動
是可以的。
西方有騎士精神,別管他們現在還遵不遵守,最起碼可以get到。
言而有信對應著誠實,舍生取義對應著犧牲,我們強化無名和韓太子的個人特征,這能夠讓西方觀眾相信人物動機。
作為最終的高潮點,秦王不能弱,也不能虛,必須得把最后一場戲給撐起來。
可問題是,他不能武藝高強,他的武功高了,再跟無名乒乒乓乓的打一場,戲眼就歪了,恢弘厚重的歷史好像變成了黑社會械斗,那時我們傳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強者為王還是王者至強
秦始皇可以勇,但他不能是個武功高手,歷史可以模糊,不能戲謔。
你把秦始皇刻畫成天下第一高手,看似是拔高,實則是降低了始皇帝的格調,王哥的想法太胡鬧了。”
副編劇王彬老臉一紅,有點不服氣,又有些委屈。
方星河沒理他,繼續陳述。
“所以張導的整體思路是對的,始皇帝不能正面打敗無名,但他又不能死,折中之下,你選擇讓他用語言和大義打消無名的殺意。
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問題是,你這么搞,國人肯定不認,外國人也會一頭霧水。
千辛萬苦,付出了那么大的代價才得到這樣一個機會,聊幾句就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這爽嗎
情緒一路推進,到這里非但沒有發泄出來,反而深深跌落,這一點都不爽。
國人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荊軻圖窮匕見,秦王反應機敏,斷袖繞柱奔逃,夏無且以藥囊砸向荊軻,秦王終于拔出劍,反斬荊軻一腿。
按您的想法拍,既侮辱了荊軻的信,也羞辱了始皇的勇。
外國人不知道故事背景,也理解不了無名放棄刺殺的文化核心——以我對美國人的了解,他們肯定罵娘。
不殺、止戰、天下……從嘴里說出這些東西來,太高,太虛,也太撕裂了。
敘事邏輯與角色動機在這里斷掉了,無名的個人魅力忽然崩塌,飛雪趙后和韓太子的犧牲變得毫無意義,秦王這個人物徹底臉譜化,毫無大boss的壓迫感。
結果會是怎么樣的,您想過嗎
東方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必然對劇情不滿。
而西方觀眾,必然對人物產生質疑。
到時候,再好的宣發,也挽救不了人物劇情的全線崩塌,不夠爽的商業電影,憑什么拿到高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