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信奉的是什么
個人英雄主義。
個人價值至上。
咱們中國人集體主義至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價值觀,與西方個人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存在根本沖突。
第二,西方沒有‘統一’價值觀。
歐洲歷史是一部分裂的歷史,幾百小國,各過各的;城邦獨立,種族優先。
西方的集體,是以種族和血脈劃分的。
這種以軍事征服、殺戮和高壓統治進行的統一大業,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必要的,但在西方人眼里,不具備任何正當性。
西方極其看重程序正義——最起碼在表面上極其看重,所以就不可能接受秦王的理念。
第三,西方媒體極其警惕來自中國的政治理念。
你在電影最后進行的說教,一定會被解讀為‘用電影包裝政治宣傳、美化專制集權’,這是一個巨坑,能不踩就千萬別踩。
什么天下大義,那不就是專制集權嗎
我改過的劇本里也體現了專制集權,但是,我用電影結束后的字幕去呈現,引導西方觀眾思考大一統文明的優秀,不影響觀影體驗,潤物細無聲。
如果最后還是免不了要吵架,最起碼能夠讓看爽了的觀眾幫一句腔:中國居然從未斷代wow,那真了不起。
第四,西方觀眾要看到的是反抗精神,而不是背叛個人理念。
無名一旦被秦王用嘴說服,就徹底背叛了個人責任和正義事業,西方人無法理解這種自我犧牲,您只能感動自己。
中國人是否能夠理解這種自我犧牲
我看也存疑。
最起碼荊軻是真干了,沒干過,不損英雄氣。
無名這一劍不刺出去,我白死了,鞏俐姐和子怡姐白送了,到時候我們幾個的粉絲肯定炸鍋。”
最后這句話,當場就把衛萍給嚇尿了。
“那不行!得干,干不過也得硬干!”
李蓮杰也贊同:“照小方的想法拍,我的人物才能立住,否則真就是窩窩囊囊白折騰一趟。”
方星河點點頭,把話題扯回最初。
“綜上所述,商業電影的最大公約數到底是什么
是選中一種能夠被最多人理解的情感,層層遞進,不刻意追求高深,不故弄玄虛,讓最多的人群能夠看懂,能夠受到觸動。
不要怕劇情簡單,也不要怕劇情夸張,只要覆蓋的基數足夠大,自然能夠成功。”
哪吒的劇情有深度嗎
阿凡達的劇情有深度嗎
泰坦尼克號的劇情有深度嗎
都沒有。
他們的成功,也恰恰成功在普適性上面。
商業電影,追求尼瑪的深度,娛樂大眾才是根本功能。
想玩深度,拍文藝片去。
反正方星河拎得清,他對《英雄》的要求只有一個——老少咸宜、東西皆益、票房大爆再爆!
至于文化屬性意識爭流……
我不是留了彩蛋嗎
始皇帝身負天命。
因此,中華文明的大一統,便是天命所歸!
看懂了這一點,你才能說真正看懂了方星河的《英雄》。
這不科學,也不正當,但這,恰恰是西方那幫快樂教育下的二元蠢貨最能接受的理由。
文化戰爭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嚴不嚴謹暫且放到一邊,玩他們就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