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普拉恰到好處的捧哏:“恭喜你,sr,你拍出了一部堪稱杰作的電影!天啊,你知道我哭了幾次嗎?整個下半場!我的淚水一直止不住的流淌,直到你對我笑,我才終于從那種痛苦中擺脫出來……”
“沒錯!杰作!”
觀眾們瘋狂應聲,現場亂做一團。
奧普拉說出了很多觀眾的心聲。
電影的最大淚點就在方星河平靜赴死的那一刻,從那時起,情緒就一直在積壓,無名沒有將這些情緒釋放出去,但方星河最后的笑容做到了。
這不是爽感上的圓滿,更不是劇情上的圓滿,但它是結構上的圓滿。
講人話:我們接受它是一部悲劇了,它讓我們刻骨銘心。
觀眾們的反應,徹底讓方星河放下了最后一絲擔心。
從全片完成度的角度出發,新版《英雄》過關了。
從角色的人物魅力出發,太子譽已成豐碑,遠勝無名。
雖然都犧牲了,可是死法的不同,必定影響觀眾的感情投射,死得凄美而又壯烈的角色,必定會成為觀眾們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接下來,電影收割票房,方哥收割星光,大家都有光明的前景。
以后請叫我——方·白月光·星河太子殿下……
……
經過了漫長的簽名環節之后,首映式終于散場。
索尼回收了1088張包括媒體記者在內的普通觀眾調查問卷。
《英雄》最終的打分是……a+。
當然,這是影片質量的分數,里面還有一個完全基于個人觀感的【滿意度評分】,在這一項上,《英雄》只拿到了b+。
還是有一部分觀眾情緒激動的吐槽:“sr白死了,這和我想象的根本不一樣!”
但是總體而言,它已經比前世的待遇強了太多太多。
上輩子的調查問卷,一大半觀眾都填了“看不懂”、“有點蠢”、“不理解”、“不喜歡”。
就這樣,《英雄》還是在北美拿到了幾千萬票房。
那么現在又會如何?
反正索尼方面是在準備慶功宴了。
……
夜,漸深漸濃。
但是還有相當多的人在挑燈奮戰,比如那些第一時間看了0點場的影評人。
《英雄》有太多可寫之處,值得大書特書。
其中就有一個點,美國觀眾沒有特別的反應,一些敏感的影評人卻意識到了不同凡響之處,并為此躁動——結局的那段大一統字幕。
導演張毅謀,似乎在下一盤好大的棋?!
這不是很明顯的想要樹立中華文明的優越性嗎?
什么叫做“唯一一個大一統文明”?
有個叼毛用!
你們現在既貧窮又愚昧,還不是得靠著我們美國施舍的訂單才能活?
影評人是一個很復雜的群體,尤其在美國。
這里面潛藏著大量的“文化精英”,包括但不限于“堅信美國方方面面都是天下第一的超級優越俠”、“白人至上主義者”、“好萊塢是唯一電影圣地的鼓吹手”、“雖然我們沒有歷史但你們的歷史毫無意義的雙標怪”……
中立客觀這種東西,幾乎極少出現在影評人中間。
正相反,立場先行才是常態。
因此,以斯蒂芬·亨特(華盛頓郵報)為首的堅定挺方派,以肯尼斯·圖蘭(洛杉磯時報)為首的堅定反方派,以寶琳·凱爾(紐約客)為首的好斗攪屎派,以羅杰·伊伯特(芝加哥太陽報)為首的有限中立派……
他們紛紛因為這段結尾的內容而確定了陣營。
然后……掀起了一場影評人之間的大戰,叫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嗯,除了那個刻意安排了這一切的水軍頭子,方星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