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狀態和韓國不同,相比較中國意識和美式自由篇章,他們更在乎的是方氏哲學。
文學界、藝術界、時尚界、媒體本身,對此的討論非常深入。
“方星河沒有將他的哲學盡數表露,他隱藏了極為關鍵的核心,使得原本極其強悍的篇章有了缺憾,巴拉巴拉……”
具體是什么核心?
死之寂,寂之美,美之哀,哀之樂……
總之,日本評論界堅持認為,方星河殿下具備一種天生享受寂美的殘酷主義自毀傾向,早晚歸于寂。
信誓旦旦地討論方星河什么時候會自殺,并發誓會追隨他去死,是某些極端滿天星的日常。
讀賣新聞里寫道:“《中美方世》一文中的哲思,非常優秀,但是顯得過于積極,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方星河君,至少不是完全的方星河君。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反擊和批判,他沒有必要將那種殘酷之美盡數展露,我對此深感遺憾但仍然認為它極具力量且恰到好處。
在方星河君的藝術世界里,他是一切的統治者,強壯矯健的百獸之王,他的哲學理應積極,理應堂皇,理應浩蕩。
這對我們日本傳統哲學是一種極其有益的補充。
它充分展現了大國子民在面對霸權時應有的態度,是指導我們新一代年輕人如何為國家為民族展開積極自救的重要指引……”
日本的討論看似歪得厲害,其實自有其國情在。
平成廢宅是在2005年之后被總結出來的,但他們可不是在2005年才出現的。
其實早在1991年開始,泡沫經濟崩潰,日本進入“失落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就業冰河期里的年輕人們不再擁有穩定的工作,只能成為非正式雇員,他們就開始在日漸成熟的宅文化里擺爛下流。
“下流”不是流氓,而是向下流動的專用日本術語。
當一種社會現象,開始被總結提煉出專用術語,那么情況的嚴峻性可想而知。
恰逢此時,方星河的新文章精準通過“個人自由主義”,切入日本社會的大疾。
因此,日本文化界和韓國一樣,瞬間高潮。
理由不一樣,原因不一樣,但狂熱程度一樣。
鋪天蓋地的解析文章,以及引申出來的詮釋和論述,占據了大量的紙媒版面,也占據了大量的網絡空間。
雖然本質上還是借著方星河的經,唱著自己的戲,但這一次混合了《英雄》本身的精彩,自然掀起了巨大的波濤。
數不清的年輕人孤身走進影院,安安靜靜的看電影。
看完之后,回家抄起鍵盤。
“板載!是比浪客劍心更加精彩的動作電影!”
“我喜歡他們的死,浪漫燦爛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
“我不懂哲學,但是方星河殿下讓我落淚。”
“少扯那些沒用的東西吧!電影本身和文章根本是兩回事!”
“電影很好看,但文章更棒,思想的共鳴遠比亂七八糟的打斗更能帶給人觸動,感謝這部電影讓方星河殿下再次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