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媒們倒反天罡,批評其政治隱喻和歷史觀。
“《英雄》的‘英雄’觀是:英雄就是服從,就是放棄,就是犧牲。為了一個所謂的‘天下’,可以放棄家仇國恨,可以犧牲個體生命和愛情。這種邏輯,與‘舍小家,為大家’的集體主義敘事一脈相承,但其極致化后,內里卻是一種對強權的膜拜和恐懼。秦王不再是暴君,而成了一個孤獨、痛苦但偉大的‘天下’守護者。這部電影在美學上極盡奢華,但在精神內核上卻跪下了。張毅謀跪得徹徹底底,方星河同樣虛偽至極!”
以13丑為首的方黑們那叫一個嗨皮,順著《英雄》,把掛著第二編劇名字的方星河一頓羞辱。
“故事爛到如此地步,方星河難辭其咎!”
“天天喊著反抗精神,立叛逆人設,什么狗屁!”
“人物像是提線木偶一樣,被導演強行安排去完成他預設的視覺奇觀和主題說教,張毅謀不咋地,方星河同樣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就這種水平,他是怎么好意思掛名編劇和副導演的?”
“或許這才是方星河的真實水平,我們不應該對他的作品抱有期待,那部《少年的你》,恐怕是一個更大的笑話。”
然后,嗨了沒幾天,海外上映版本才是由方星河主導的消息傳來,當場把他們干懵了。
再之后,隨著海外捷報頻傳,國內輿論場頓時亂成一鍋八寶粥。
“臥槽!方版《英雄》橫掃全球了?真的假的啊?”
紙媒時代有一個特點:難以考證外部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第一,國外報紙上的信息本來就有可能是帶著立場的斷章取義。
第二,轉回國內的過程同樣會有二次加工。
第三,沒有誰格外權威,國內的媒體有權力決定相信什么、質疑什么。
于是乎,亂七八糟的消息混為一團,誰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批評和贊譽交織,欣賞和痛恨共存,不斷上漲的海外票房難辨真偽,惟有那篇《中國意識》真實不虛。
不用懷疑,這玩意必然讓國內的輿論環境更加混亂。
在1月8日,人日決定轉載中文版全文。
1月9日,《英雄》忽然不挨罵了,改成方星河挨罵了。
他在美國都沒有被罵得這么狠。
美國的自由主義陣營批判他,但此刻的美國是國家集體主義占據上風。
在政治層面上,美國上層選擇對這篇文章進行冷處理,并沒有任何借題發揮的意思,所以,影響力只在泛文化圈層蔓延。
可在國內不一樣。
國內的資媒集體跳腳,同時有超大量“文化精英”應激。
王碩又雙叒叕沖出來開噴:“方星河懂個屁的美國文化!《中美方世》只是一副更加激烈的春藥,方星河是個搞傳銷的,他把那些傷身害審的毒爛東西裹點玉米面一炸,聞著噴香,吃了梆硬,但是真管用嗎?爽過之后身體只會更虛!”
烈炎山等人誓死捍衛美式自由。
“美式自由不容置疑!美國的富強,是其高度文明的果。由果追因,民主的體制、自由的社會、包容的氣度缺一不可。
方星河大言不慚,妄議文化,如同黃口小兒講成人笑話,門在哪里都不知道,純粹的紙上談兵!”
top4的高校里,大量教授和學者撰文批評文章中的“錯漏”。
“方星河對大一統思想的解讀不正確——至少不夠精準。
歷朝歷代,真正將大一統掛在嘴上的君王并不多。
在封建王朝時期,有價值的土地才是君臣百姓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