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很安靜。
都很清楚這種博弈不是自己這種級別能參與的。
龍椅上,寧和帝嘴角噙著一絲笑意,視線微不可查的從楊和同身上掃過,從某些方面來講朝堂就像是一個市場,在這里總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肉眼看不到的交易。
只是大家都是聰明人,有些事情說的太直白,反倒是沒意思了。
不過楊和同這個老狐貍實在是沒什么誠意。
恢復洛玉衡長公主身份本就是皇室內部的事情,寧和帝可一言而決,完全不需要經過其他人同意。
這樣想著,寧和帝便點了點頭:“太傅所言有理,朕雖然同玉衡不和,卻也只是皇家私事,此次抵擋倭寇侵襲玉衡能身先士卒,親手斬殺倭寇一百七十六人,實乃皇族表率,理應嘉獎。”
這話一出,不少人嘴角微微抽抽。
一百七十六人,虧你能說的出口。
寧和帝微微頷首:“既然如此,那便下詔恢復洛玉衡長公主身份,敕封安寧公主,食邑寧平。”
“陛下圣明。”
“好了,封賞的事情暫且結束,我們還是來討論討論楊嗣頁的問題,若是我沒記錯的話,楊嗣頁并非科舉出身,而是察舉做的縣令,對吧?”
說著,寧和帝的視線便落在一名中年男子身上,那男子只覺身子一顫瞬間緊繃,額頭上便沁出了一層汗珠。
楊景碩,戶部侍郎。
能做到侍郎這個位置,已經足以稱得上位高權重了。
更何況還是戶部這種掌管天下錢糧的地方。
在寧國想要做官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蒙蔭。
有爵位在身的人家,后代可不經過科舉直接入朝為官。
當然這些人的官位往往不會太高,畢竟在非軍功不授爵規則之下,勛貴幾乎都是行伍出身,這些人行軍打仗是一把好手,但若說安民治國那著實是有些為難人了……就像是一百多年前曾經跟著太祖打天下的頤國公,一生十三次先登,八次斬將,四次奪旗,諸般榮耀加身,可在授爵之日卻是連頤國公的頤字都不識得。
脾氣更是火爆,這樣的人你指望他能將后代調教的知書達理,學富五車,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是以,朝廷往往會給予一個不甚重要的閑職,以示恩寵。
雖說沒什么前途,然一輩子衣食無憂卻也不是問題。
第二,便是察舉,通過地方官員推薦治下有才有德之人入朝為官。
又細分為孝廉和極諫。
而孝廉便是孝順父母,廉潔奉公,又因中原向來崇尚孝道,是以孝廉中孝字便越來越重要,廉倒是被人逐漸忽視。
朝廷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但顯然小看了官位對百姓的誘惑有多大,剛開始的那些孝子還算正常,可不知什么時候人們便開始卷了起來,一般的孝已經達不到入朝為官的需求,唯有足夠夸張的事跡方能讓自己從諸多孝子中脫穎而出,一鳴驚人。
為之,還誕生了諸多如同涌泉躍鯉,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極為離譜的孝子。
至于極諫,簡單來說便是噴就完了。
針對朝廷下達的各種政令針砭時弊,指出其中漏洞,提出自己的見解,也能入朝為官。
只是隨著時代發展,極諫也不可避免同孝廉一樣逐漸走樣,現如今的極諫已是單純為了噴而噴,便是某個地方發生天災,朝廷減免賦稅都能被這些人狠狠噴上一嘴,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在寧國剛剛建立之時,察舉制是有一定正面意義的。
它為社會各個階層都提供了入仕的機會,讓一些出身寒微的人能夠入朝做官,給普通平民一個上升渠道,極大程度緩解了社會矛盾,同時也有助于倡導良好的道德風尚,穩定社會秩序。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察舉制基本經被世家大族所壟斷,他們利用自己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優勢,操縱察舉過程,讓察舉制徹底變成宗族子弟入仕為官的途徑。
第三,便是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