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滅大量倭寇無論怎樣都是大功一件,身為松州刺史房海自然也想要在這筆功勞中分一杯羹。
房海很清楚房家雖然是世家大族卻缺少實打實的功勛傍身,而洛玉衡也需要房家的支持,可以說一拍即合。
或許,真讓房海領兵打仗那多半會輸的凄慘,但朝堂上的事情,便是洛玉衡和宋言加起來都比不上。
奏章怎么寫,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不能寫無人傷亡。
大批倭寇進入寧平縣,你說一個人沒死,傻子才信。所有人都會懷疑,你口中的大批是不是摻雜了水分,會不會只有零星幾個倭寇,即便是有京觀為證,也會有人懷疑殺良冒功。
所以必須要死掉一批人。
但這個數字又不能太高,死的人太多,功勞都被抹平,說不得還要遭受懲罰。
其次,倭寇的數量要適當,這么多人等著分功勞,幾千個倭寇哪兒夠?虛報戰功大伙兒都是這么干的,心照不宣。
當然斬首數翻個一兩倍就行,也不能太多,你要寫十萬倭寇白癡都不會信。
還要突出一下洛玉衡的功勞,哪怕寧皇和洛玉衡關系不睦那也是皇室成員,自家親妹妹率領護院斬殺倭寇,護佑一縣安寧,便是寧和帝也會覺得臉上有光,更有助于寧和帝收攏民心。
最后,稍稍描繪一下自己傷勢,這方面不用太多,過猶不及。
當然,還要夸一下寧和帝,若非寧和帝治理有方,怎會有官民一心共抗倭寇的壯舉?
這些可都是極珍貴的經驗。
偌大的太和殿如同冰晶一樣安靜,能登上朝堂的都是老狐貍,若是往常有這樣一封戰報送上來,百官怕不是一大堆的馬屁便拍了上去,但現在事情牽連到了楊家,那就有點微妙了。
“諸位,這是松州刺史房海送來的奏章,你們怎么看?”龍椅上,寧和帝輕輕咳了兩聲,似是牽動到了肺腔,眉頭便皺了起來。
一名官員站了出來:“回稟陛下,這戰報不可信。”
卻是工部侍郎郭彥昌。
寧和帝有些艱難的抬起眼皮:“哦,郭愛卿是懷疑倭寇的事情是房海虛構的?”
“并非如此,倭寇應是真實,但不可能有一萬三千之眾,區區一縣之地怎可能抵擋如此多的倭寇,還是在倭寇已經入城的情況下,臣懷疑房海為了戰功虛報數字,還請陛下嚴查。”
武將那邊不少人便皺起眉頭,看向郭彥昌的視線有些不善,這老東西,指桑罵槐是吧?
“那以郭愛卿的意思,要如何做?”
“可安排欽差,前往寧平進行調查,若是虛構,則奏表內容便不足為信。”
郭彥昌是想通過否定房海奏章上的數字,進而否定楊家三人的罪行。
眼看兒子被人質疑,身為尚書令的房德眼睛微閉,一言不發,仿佛什么都未曾聽到。
“咳咳……”
寧和帝又咳嗽了一聲,身旁的公公忙上前一步,輕輕拍著寧和帝的后背。過了一會兒,寧和帝的氣息這才順暢,擺了擺手那公公便退了下去。
“這奏章是半月之前收到的,我已經安排內侍前往寧平,帶回來的結果同奏章之上一般無二,甚至猶有過之。”寧和帝緩緩開口。聲音雖然不大,卻自有一股威嚴:
“寧平縣外,有京觀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