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水稻已經長出嫩芽了,看樣子,再種一季應該沒問題。”
王連望著那一眼望不到邊的稻苗,心中滿是期盼。
凡關中農家肯南遷種植南洋稻的,朝廷都會賞賜永業田百畝。
這一條,襄陽貫徹得很好。
不過,因為大部分的田地都要靠他們自己去開墾,王浚和王連兩兄弟忙了兩三個月,也沒開墾出二百畝地來。
不過,他們還是會繼續開荒,到了明年下半年,兩百畝的土地就會被開墾出來。
事實上,能種出六十畝地,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了。
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的農耕技術太差的緣故。
這跟前世廣東、福建等地,家家戶戶都只有幾畝地的人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王浚繼續道:“燕王又豈會說謊?殿下既然已經向朝廷建議,要在襄州大面積種植南洋稻,那么這片地,自然是可以種兩季的。”
王連:“大哥,咱們是不是該在今年收了稻子之后,再買個奴隸回來?否則的話,這么多的良田,就這么白白的浪費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在長安時,王連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有一塊地,可惜一直沒能如愿。
現在,夢想都翻倍實現了,卻因為太忙了顧不過來……
想想就讓人可惜的很。
“好啊,關中很多人家都在用倭人和胡人當奴隸,他們還算老實。”
王浚略一思索,就答應了王連。
“哼,不老實才怪。給我們唐人當奴隸,農忙的時候,一天三頓,聽說就算是小地主,也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有什么不滿足的?”
就在幾天前,王連開始了一日三餐的生活。
不過,一想到連一個下人都有機會過上自己這么多年都享受不到的生活,他的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
如果這些奴隸不努力工作,一定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如果我們家真的有兩百畝良田,全部種上南洋水稻,一畝地的產量哪怕只有一百五十斤,一年兩季,一年能收六萬斤稻谷,一開始還不需要向朝廷交稅,用不了幾年,我們就能變成地主了。”
王浚算了算,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自己什么時候成了地主候選人了?
王連:“燕王府的王掌柜沒騙我們,從關中遷往山南道,對于我們這些游民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就是就是,我覺得,我們應該請觀獅山書院的那位郎君寫信,把我們那些窮親戚都喊過來,也有個照應。”
王浚的想法,大概也是襄陽縣不少關內人的想法。
作為一座軍事重鎮,襄州并沒有將突厥人遷移到這里來,而是以關中的農夫為主。
“這倒是個好辦法,我想,朝廷總不能一直扶持關中道等人遷徙江南吧,到時候要是取消百畝永業田,只留下二十畝,意義就不大了。這些永業田,若是賣出去,少說也得好幾百貫。”
雖然永業田五年之內不能隨意買賣,但畢竟是值錢的東西。
“沒錯,不用等了。現在水稻還在抽穗階段,暫時也不需要打理,我們先去看看觀獅山書院的學生,我看那位姚郎君挺熱情的,說不定能在學堂里找到他。”
“還愣著干嘛?快走快走,我還有好多事情要跟大哥他們說。”
……
今年春天,姚盛離開長安城到了襄陽。
他現在還是格物學院的學生,都沒有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