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牛自然明白金太的為難之處。
金太的鐵匠鋪越做越大,除了制作各種農具和釘子之外,還生產鐵鍋。
本來,大唐平民所用的鍋,大多是陶制的,有錢的人家,可能還會有銅鼎,很少有人會用鐵器。
首先,鐵器的價格要比陶器高出數倍,特別是在燕王府的冶鐵作坊還沒有開始運轉的時候,鐵鍋這種東西,一般人根本買不起。
不過,隨著燕王府的廚藝流傳開來,長安城里的所有酒樓,都開始使用大鐵鍋,方便炒菜。
哪種做的菜好吃,大家都知道。
漸漸地,人們開始考慮用鐵鍋做飯了。
尤其是前幾年,鐵礦石的價格大幅下跌,導致鐵鍋的生產成本也跟著下降。
這一點,金太自然也看在眼里。
但是,他對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當初,燕王府讓他煉制一口鐵鍋,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當然,按照這些標準來煉制的鐵鍋,品質自然不會差到哪里去。
這種鍋具不容易粘鍋,炒菜時香味十足,炒菜時還能防止油進入鍋內,既省油又方便清洗。
金太特意拿自己作坊生產的這口鐵鍋,跟市面上賣的那口做了比較。
雖然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但內在卻是天差地別。
可惜,金太算了算,成本比對方還高,這可如何是好?
這一等,就是兩年多的時間,直到幾個月前,他終于下定決心,要推出一口鐵鍋,命名為金太鐵鍋,就是要靠質量取勝,而不是靠著成本取勝。
可惜,買鍋的人,并不知道這一點。
“阿牛,別人看不出來,難道你看不出來嗎?金太鐵匠作坊不做農具,也不做鐵鍋,只做長安城里最好的東西。這口鍋,明明可以做出更好的,卻非要降低成本,這樣做,不是長久之計!”
金太也有他的原則。
倉庫里的鐵鍋已經有一千多個了,這些鐵鍋都是經過了十二道工序,七道冷鍛,五道熱鍛,十八道火鍛,各種大小工具鍛打三萬次,光是成本,就超過六百文。
如果這些鐵鍋都賣不出去的話,金太打鐵鋪就虧了近千貫。
更重要的是,為了打造這樣一口大鐵鍋,動用的工匠們足足有上百人之多。
如果這鍋賣不掉的話,那么這些工匠很可能就要失業了。
這對于金太來說,實在是有些難以接受。
否則,他也不會如此焦急。
“師父,話是這么說沒錯,但如果倉庫里的鐵鍋越來越多,如果還賣不出去的話,我們這一年的工作可就白做了。”
阿牛的臉上流露出一抹焦急之色,金太鐵匠鋪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家。
“嗯,我知道,我會考慮的。”
金太嘆息一聲,一副無奈的模樣。
“掌柜的,燕王府的王掌柜來了。”
這個時候,下人來報,王富貴已經到了,金太自然也不敢怠慢。
“什么?王掌柜來了!”
金太立馬站了起來,一掃先前的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