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原本無人問津的位置,現在成了“壓軸”。
從第二期開始,獅山書院決定將最重要的一篇文章,留在最后。
這一期顯然也是如此。
“一粒沙,便是一方天地。大多數人看到后,第一反應就是聯想到佛經,不過,我卻從另一種角度體會到了其中的深意。”
“用放大鏡看一顆沙子,你就會發現它是完全不同的,它真的是一顆沙子嗎?也許你們會對這個結果感到驚訝。”
此時的《科學》,距離后世的科學雜志高度還是很遙遠的。
這些論文,跟后世的論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所以,李想也沒有讓觀獅山書院的學生,按照后世的標準來寫論文。
童天的這篇論文,看起來就像是一篇隨筆。
“作者用鵝頸瓶做了一次實驗,從側面證實了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些肉眼無法看到的小東西。接下來,我要向大家展示的,就是這種小東西的存在。”
楊本滿看完之后,皺起了眉頭。
他在說什么?
空氣中有無數看不見的小東西?
這不是在故弄玄虛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豈不是說,每個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甚至胃里,都布滿了這些小東西?
那人為什么不會死?
“實驗已經持續了四天,鵝頸瓶里的肉湯也沒有變質,我相信在《科學》雜志出版之前,鵝頸瓶里的肉湯應該還能吃。”
“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事實上,我已經想到了你的問題。為了保持實驗室里的溫度,我在實驗室里安裝了五個火爐,每天都會有人來檢查。”
楊本滿看完之后,又看向了作者。
觀獅山學院醫學院教授兼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童天。
這人能登上《科學》,已經代表了觀獅山書院的態度。
李想這是要搞什么鬼?
拋出如此驚世駭俗的觀點,不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嗎?
難道……
是不是跟太子之爭有關?
楊本滿下意識的這么想著。
新年之后,朝堂上的氣氛變得越來越詭異。
朝堂之上,已經有不少人公開站在李泰這一邊。
當然,李承乾身為東宮正統,自然也有不少人支持他。
兩邊都在拉攏朝中的中立派官員。
燕王府自然也在其中,這一點,楊本滿很清楚。
“什么是微生物?它們看起來怎么樣?它的特征是什么?這一點,我暫時無法回答。不過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仔細求證。”
“我們的傷口為什么會發炎?天氣越熱,食物越容易變質,天氣越冷,食物就越容易保存,這是因為天氣炎熱,微生物更容易繁殖嗎?”
“又比如,喝了臟水,就會腹瀉,可是這水看起來很干凈,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難道也是因為這些東西里有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嗎?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胃里,甚至血液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
“胡說八道!妖言惑眾!混淆視聽!”
看到這一幕,楊本滿直接把雜志給扔了,破口大罵。
人類的胃和血液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
光是想一想,就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怎么會這樣?
如果是這樣的話,人還能活嗎?
為了博眼球,這觀獅山書院還真是什么都敢寫。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