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只能說過獎了!”
顧行舟苦笑道:“誠然,圍城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很優秀!但結果……我不好預估!只能說,大概是讀者比較喜歡,無意中加了濾鏡吧!”
“呵呵!我原以為顧先生會直接認同這個觀點,看來我預判失誤了啊!”
“你應該是想起了里面的某句話吧!”
“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
張英直接念出了這句話,笑道:“的確是想到了這句話,圍城這本書不僅風格獨特,里面的語錄也被人奉為經典,我原本想著,能寫出這句話的人,又恰恰處于這個年齡段,您應該是能狂的,卻不想顧先生也有謙虛的時候!”
顧行舟笑道:“狂應該理解為一種灑脫姿態,一種具備自信的特征,而不是狂妄的狂,所以,其實我更喜歡……”
“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這樣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意識到父母是普通人;第二個階段,意識到自已是普通人;第三個階段,意識到孩子是普通人。”
“其實我更喜歡這一段!”
“確實發人深省啊!不過我很好奇,顧先生年紀輕輕,又如此的不凡,是怎么寫出這種發人深省的句子呢?”
事實上,這些問題在網絡上討論的沸沸揚揚,不過身為作者的顧行舟,卻一直沒有給出正面的回答。
張英問出許多人的心聲。
顧行舟笑道:“其實能認識到這個道理的人,本身就足夠不平凡了!”
“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向來是人們言語中,用來諷刺一些不知高低的人,可細細品味一下呢,我覺得這話其實沒那么難聽。”
“人只有意識到自已是個什么樣的人,能做什么,會做什么,他才能做的好,而不會好高騖遠!”
“舉個例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人在沒有結果的時候,會說那么一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可事實上,這就是一句比較有情商的話而已,真正呢,苦勞……其實不符合正確的價值取向!”
“就好比我有時候和我的團隊開會,我會告訴他們,財富并非是對勤勞的獎賞,而是對認知的補償,也就是說,勤勞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具備創造價值的。”
“呃……”
張英,連帶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有些懵。
“顧先生,我想節目前的觀眾對您的這個說法很感興趣,可以敞開描述一下嗎?”
“其實很簡單。”
顧行舟笑道:“大人以前告訴我們,勤勞致富,所以我們都覺得勤勞可以致富,事實上,這句話也沒錯!”
“勤勞是一種態度,很多人從小勤奮讀書,長大后勤奮工作,所以很容易把得到的報酬當做是勤勞所得!”
“可事實上呢?這句話更應該理解為,一個人用他勤勞的態度去學習,把學習所得到的東西轉變為結果,從而造成價值!”
“可如果只是一味的蠻干,就算再勤勞,也不可能致富的!”
“……”
這解釋……
還真是透過現象看本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