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影視基地,星空數字攝影棚。
哦,現在已經叫做星空映像數字影視制作中心了。
就在年前剛剛掛牌成立的。
趁著去年年底,公司內部經紀業務重新整合,孫羿跟楊凡等管理層商量著,對星空攝影棚和星空數字,包括所在懷柔影視基地的生活中心,全部整合到一個部門。
不分上下級隸屬關系,但在后勤服務和綜合管理上統一走部門,就叫做星空映像數字影視制作中心。
這里可以說是整個華夏,或者說整個亞洲最先進的影視制作基地了,甚至在個別技術和環節上,在世界范圍內都能占據一席之地。
就在整個外界都在熱炒著孫羿的新世界入圍今年港島金像獎5項大獎題名時,他已經帶著《地心引力》劇組在制作中心入駐三天了。
不過,卻并沒有正式的開啟電影拍攝。
主要是劉藝菲跟劉德樺還需要再適應一下現場的拍攝設備跟環境。
電影中最主要的就是失重環節的鏡頭,在國家航天局的時候,兩人可以通過水下的方式來模擬和適應太空的失重狀態。
但到了孫羿這里,他不能把電影放在水里拍,所以還要應用其他高端設備。
對于電影中的失重場景,一般來說有幾種拍攝方式。
第一種,孫羿喜歡稱之為“人工合理性”失重。
就是說,電影的故事背景是需要失重環境的,但是導演在劇情上合理地去掉了失重鏡頭。
比如《星球大戰》,這系列影片在太空中的場景,幾乎是沒有失重鏡頭的,但導演會在電影劇情中植入未來科技的概念,表達在未來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模擬地球重力環境的。
所以,在電影中也就不需要表達專門的失重鏡頭,只要劇情邏輯自洽,世界觀完整,一般來說,影迷們也不會去較這個真。
原力都有了,還有啥是不能克服的呢
第二種,沒啥說的就是采用各種電影cg技術,通過特效的方式去合成。
這種方式優缺點明顯。
優點就是拍攝起來很方便,演員只要固定一些動作就可以,后期合成出來的效果也很逼真。
但缺點嘛,也同樣突出。
就一個字,貴。
如果還要加一個話,那就是慢。
孫羿倒是不差錢,但是拖不起這個時間,這部《地心引力》可不是前一部的《環太平洋》了。
那時候,星空的各種技術剛剛引進,包括攝影棚和特效部門,都還是一個邊學習邊摸索的過程,所以整部電影的制作皺起用了一年多。
放在這部《地心引力》上,孫羿可不準備用這么久。
那么,就要采用最后一種方式了,地面模擬失重。
這種方式,其實也分很多種,有豪放的,有討巧的,還有一板一眼的。
豪放的,就是直接砸錢,搭建一個人工重力艙出來。
討巧的就是采用各種道具來進行失重環節的拍攝,盡量減少演員的失重畫面,一到關鍵處,直接演員露個臉或者半個身子做動作就行,絕不給全身鏡頭,然后在畫面中采用道具,比如鋼筆,食品,筆記本等等這類的,去漂浮,繼而襯托出演員此刻的失重環境。
這么拍,只要處理得當,一般來說,影迷們也看不出來。
這兩種方法,孫羿都沒有采用,《地心引力》的場景鏡頭復雜,包括天宮號空間站,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空間站,至少3個需要失重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