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下發的、任命趙子稱為姑蘇知縣的文書,最終在三月初九這天送到了蘇州。
與此一起送到的,還有平調原本的李知縣去外地、升半級當通判的任命。
蘇州是最富庶的上等州府,蘇州的首縣知縣,調到稍微偏一點的州府當通判,其實也不算升職,所以并不需要李知縣去年有多大的政績。
任命送到時,李知縣本人正在縣衙內辦公,所以他比趙子稱先得到消息。李知縣的第一反應并不是惋惜,而是松了口氣。
過去小半年,他明顯感覺到蘇州的氛圍稍稍有點不對勁,某些領域的施政政績雖然很好,徭役,勸課農桑,地方安堵,似乎都有所改善,但官場上的人際關系,卻越來越微妙緊張。
趙子稱和耿介不屈、反對花石綱的魏通判越走越近,有可能會得罪朱勔的苗頭,已經漸漸顯露最初的萌芽。
雖然朱勔還沒有明顯忌憚趙子稱,但那也只是因為政績的蛋糕越做越大、各方都能分潤到好處,所以掩蓋了矛盾。以朱勔的地位,他也還沒覺得趙子稱有可能威脅到他,根本不屑于注意。
畢竟趙子稱勸課農桑的成績、獻上去的祥瑞都是實打實的。朱勔掌握著花石綱,也掌握了給皇帝進貢祥瑞的渠道,趙子稱在獻上政績的時候,朱勔也間接討了皇帝的歡欣。
這些情況,李知縣都是看在眼里的,這種附郭縣的知縣實在是太難當了,他不想卷入這些權力斗爭。
如今,總算是徹底松了口氣。
“你們趕緊去找趙縣丞回來,把吏部的任命轉告他,讓他盡快來跟本官交割。”李知縣拿著吏部的文書,便吩咐縣衙的屬吏盡快轉達。
幾個縣衙小吏立刻騎上快馬,出城去找據說正在城外勸課農桑、視察工作的趙子稱。
……
縣吏們尋找趙子稱的時候,他正在縣城西郊的太湖邊,打著勸課農桑、視察春耕的旗號夾帶私貨呢。
眼前數以千頃計的湖邊圩田,正是趙子稱去年募集楊志所部士兵和一部分民夫、結合新式工具和水泥,忙活了一整個冬天所取得的成果。
因為是挖掘太湖淤泥堆砌而成的新田,所以土壤肥力非常充足,跟其他開荒新得的土地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種湖泥田第一年耕種就可以取得大豐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總計一千多頃的新田,一部分種了水稻,一部分過于低濕無法排水的田塊,則改種了芋頭。
種水稻之前,因為水稻需要育秧、插秧,前期并不占用大田,所以還能再組織人手見縫插針補種一季茭白或別的快速生長型水生蔬菜。
有些土質實在松軟、需要植物根系固定圩岸的地方,則趁著冬天的時候,用扦插法移栽了一些桑樹苗或是果樹苗過來。
這些新開發出來的圩田,有七成是作為官圩,成為了政府掌控的土地。還有三成相對零碎的地塊,則是作為補償給去年冬天捐資攤派了的富戶們,成為他們的私圩,報答他們出錢出糧的貢獻,趙子稱也嚴格依法辦事,給他們都發放了新的田契。
只給出資富商三成的分配比例,這個數據在往年來看,是比較低的。往年遇到這種官府完全不出錢、只組織的修圩模式,出錢的富戶們至少要拿一半,否則別人根本就懶得響應政府號召。
但去年的情況卻非常特殊,哪怕趙子稱最后給了三成、富戶們也都答應了,并且上報魏通判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