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稱的捷報上,還是把大部分戰術性功勞讓了出去的。趙子稱深知自己作為宗室,如果把所有軍功細節如實上報,會有多遭皇帝和其他皇子們的忌憚。
一個姓趙的,怎么可以那么能打?
領先時代半步是先驅,領先時代兩步那就成先烈了。
不到靖康之恥,趙子稱是不能在皇帝叔父面前暴露自己全部軍事潛力的。
他寧可拿著軍功去置換其他方面的功績、賞賜。甚至干脆只是用于收買武將們的感激和暗中效忠。
所以在趙子稱這份捷報上,他淡化了自己的運籌之功,把謀略策劃考量都隱去不寫。而實打實殺敵立功的可見功勛,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陷陣之功說成是劉光世、韓世忠、林沖三人并立,也沒什么錯,大家也確實都陷陣了。
韓世忠獨享斬將、奪旗,已經夠風光了。如果全給他,以他卑微的出身,驟然“虛不受補”,肯定也扛不住,太遭人嫉恨。
兩浙路文官都這么上報,童貫當然也不可能再調整戰功分配,他最多給自己頭上加一點“運籌之功”,其他可操作空間幾乎沒有了。
王稟、楊惟忠也不由暗暗惋惜:“早知道方臘原來如此不堪一擊,十萬烏合之眾都頂不住一萬官軍,咱也不用集結夠五萬人才南下,就該早點南下的!”
劉延慶倒是沒什么可惜,立功的韓五畢竟也是他的屬下,而自己親兒子劉光世能立功,跟他自己立功也沒差了。劉延慶內心反而對趙子稱愈發感激,因為他知道肯定是趙子稱在軍功分配上照顧了他兒子。
當然,趙子稱也沒忘提攜自己人。楊志、魯達扛住兩翼的功勞,也被盡量往大了說,還強調了他們后續追擊反攻時的戰果。對于自己人,趙子稱從來都是不吝嗇提攜褒美的,反正他本人又不需要那么多直接廝殺的軍功。
童貫惋惜了一會兒之后,倒也沒太糾結,主要是童貫也沒去過杭州,不知道杭州到底有多富庶,沒有直觀概念。
他也就不能想象趙子稱在這一戰中、通過反繳獲方臘掠奪所得,到底撈了多少家底,他的嫉妒心也就沒那么重了。
兩浙路主官陳建、趙約也會適當給童貫意思一下,送一筆錢財以感謝童太尉的舟車勞頓。哪怕童貫沒到杭州,杭州官員也是要給車馬費的。
有了這些錢財堵嘴后,童貫也就能想通了。
一天之后,他就吩咐大軍改道,沿著太湖西岸南下,直奔天目山。
事到如今,最后擒獲方臘本人的功勞,必須由童貫自己的嫡系部隊完成,否則童貫回到汴京后,在趙佶面前都抬不起頭來,他這一趟不等于是白跑白浪費國家錢糧了么。
童貫麾下三將也都沒有異議,同時童貫還給后方部隊下令,讓還沒趕到江南的辛興宗、王渙等人都不用來了,立刻就地駐防。或是稍稍回返、就近擇軍糧充裕無需轉運之地就糧。
這樣少調動幾萬人,也能少花費朝廷一點錢糧,省下來的東西也能勉強支撐后續再伐遼——如果朝廷確實還堅持要伐遼的話。
最后,童貫還火線下達了一些人事調動任命,主要是為了酬勛和壓制某些人在軍中冒頭太快的趨勢。
其中一些級別比較低的人事任命,童貫就直接依便宜行事之權、以他自己的名義發下去了。
還有一些級別比較高的,就六百里加急先送到汴京,讓趙佶親自拿主意。
童貫自己能拿主意的,包括如下幾道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