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一天,汴京城,延福宮內。
今晚的趙佶似乎特別亢奮,居然不顧禮法,利用地道偷偷把李師師接進宮里胡作非為。
往日他好歹都還要點臉,是自己微服通過地道出宮去找李師師,今天卻敢把外面的女人接進來。
李師師也是第一次進宮,第一次親眼見識了那條地道的存在,所以她很清楚,官家今天的心情肯定很不錯。本來只有劉貴妃有資格在這里侍寢。
一番折騰之后,兩人喘息之際,趙佶的下一番話,更是讓李師師瞠目結舌。
在這本該事后煙的節骨眼上,趙佶深呼吸地長吁了一聲,嘆道:
“朕真是越來越看不懂這個侄兒了,明明是個文官,當初在樊樓聽他縱論古今、言本朝得失,何等風姿嫻雅,怎么就會做出破釜沉舟的事情來?”
李師師直接就驚了。
一個皇帝,賢者時間居然會感慨這種事情?這得是多讓他想不通的事情,才會在理智稍稍占領大腦后,立刻就鉆回他的思緒?
李師師不敢造次,只是溫言繾綣:“奴不懂軍政,這種事情,非常難得么?”
趙佶躺在榻上,微微低了一下下巴:“古今未聞!能武者不能如這般縱論古今,能文者不能如這般破釜沉舟。下午王卿把捷報送來的時候,朕都不敢相信。”
李師師沒有吭聲,她也知道宗室會武不是好事,她不能隨便評價。
趙佶嘆息了一會兒,沒等來反饋,自然也知道愛妃的顧慮,當即只是自言自語:
“如此神勇敢為,再讓他通判杭州,都說不過去了。之前就已權攝蘇州通判,大破十萬之賊,斬俘其半,還是幾乎沒有西軍援軍趕到的情況下殊死一搏。江南知州被問罪處斬者已有四人,唯獨此子力挽狂瀾,不升不足以安人心。”
李師師:“官家高瞻遠矚,思慮定然是周全的。”
趙佶又自言自語:“就讓他實授杭州知州吧,不過職官、差遣升太快了,階官可以稍稍壓一下,明日讓王卿琢磨一下具體如何處置。”
趙佶也懶得想那些人事細節,他只是作為皇帝,需要定個調子,剩下的自然有人幫他運籌。
于是趙佶賢者疲累,很快就睡過去了,次日一早也把交代吩咐下去,中書省和吏部很快組織了討論。
最后的結論,便是按照圣意,讓趙子稱知杭州,但階官則只升到正七品的朝請郎,算是“高實權、低待遇”,也是一種折衷的辦法,避免將來再要調動時,沒有籌碼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