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朱勔在江南很多地方都有田產,不止一個蘇州,但蘇州是其田產最多的一個州,其他地方零零碎碎加起來,一共肯定能超出五六千頃。
趙子稱趁著方臘殺掉大半杭州富戶的機會,一下子拿下一千頃土地,胃口已經不小了,抵得上朱勔多年占地總額的一兩成。
但趙子稱的良心還是比較平的,他把平原地區的大片好地水田肥田,都分給了貧農百姓。
他自己主要要了遠離杭州城的、位于西湖另一邊、錢塘江上游的山區地塊。
如前所述,方臘進犯杭州的時候,是從錢塘江上游的富春縣打過來的,所以杭州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也是在城池的西南方向。
從富春縣到錢塘縣之間,沿著錢塘江兩岸,幾乎就沒剩下什么人家了,都被方臘屠戮禍害了,那里留下的無主之地也是最大最集中的。
而后世到杭州旅游過的人都知道,城西尤其是西湖更西面,有大片的丘陵山區。主要是后世的龍井一帶。
北宋的時候,杭州的茶業才剛剛興起,“龍井”之名也還不存在。蘇軾就曾作詩詞贊杭州的茶葉,但當時的產區主要是西湖西北側,也就是后世的靈隱寺、獅峰一帶。
偏西湖西南面的龍井、虎跑、九溪、云棲等地,一路到錢塘江北岸,都是沒什么名氣的產區,還有很多開發程度比較低的劣等山田。
趙子稱初步考察后,就決定在這些丘陵下田區域,圈上一千頃失去了故主的土地。反正他也不是打算種水稻的,坡地無所謂,瀕臨錢塘江還便于運輸,便于搞手工業開發和利用水能。
而且這些地也不會白拿,他肯定會按照最底價象征性給點錢,算是買的山田,錢財就用之前打方臘繳獲的戰利品支付,所得錢財也會依法進入衙門府庫,公私分明。
圈地計劃大致定下之后,趙子稱就得考慮代理人也就是“白手套”的問題了。
作為杭州知州,他自己親自下場肯定是不合適的,想來想去,只有兩個人選最合適。
一個是一開始就在嘉興老家幫家族打理生意的本家侄兒趙伯琦,還有一個就是慕容家的管事鄧岳。至今為止,趙子稱還沒來得及接受其他文官人才和商人的投效。臨時找新人的話,他也未必放心。
所以他早在臘月過半的時候,就給蘇州、秀州那邊都去了信,讓趙家和慕容家都派些人手來幫襯。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趙子稱勘察土地,規劃建設,這些動作本就沒有瞞著人,所以眼尖的自然能猜出,知州大人這是打算在本地置業了。
這也沒什么不對,知情的人都覺得這是知州大人應得的,畢竟立了那么大功勞,冒了那么大風險血戰平賊,救了杭州城。
然后便有下級官員和屬吏觀察到,知州大人或許需要一些代理人、一些幫他料理俗務的幫襯之人——尤其趙子稱過完年后也才十九歲、虛歲二十,如此年輕就做到了大州知州,而且居然還不曾婚配。
一些下屬官員就借機投石問路,暗示愿意幫他牽線一些良配,絕對都是朝中有清貴背景,或是家資極為富豪的——這些屬官倒也有眼色,沒敢說幫趙子稱介紹當朝重臣聯姻,他們也都知道“宗室不得結交重臣”的慣例。
所以,只是找清貴但無實權的人家結親,或是干脆找個沒多大政治勢力、但好歹有點功名官位,同時家族又巨富的人家,作為聯姻對象,那就最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