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底特律人不喜歡喬丹一樣,紐約人對喬丹的怨念也是多到罄竹難書。
所以當唐森早起坐在餐廳吃飯,打開紐約時報的時候,是在期待一篇犀利的,針對喬丹復出的報道。
可神奇的是,竟然沒有。
翻到體育版,映入眼簾的竟然是一張布朗罰球時,鼻子塞著老大棉團,然后鮮血默默滲出來的照片。
也不知道是哪個記者捕捉到的。
當時血滲出來,米勒率先注意到,出聲提醒,布朗已經完成了第一罰。
而后立刻下場重新處理,所以過程是很短的。
直播鏡頭應該都沒有注意到流血的過程。
反倒是讓籃球架后方的記者拍到了,而且這么高清,角度取的這么好。
微微側臉,視線上揚,應該是盯著籃筐,目光平靜卻無比堅定。
再配上不由自主滲出來的血跡,竟然拍出了一點兒英雄般的氣質。
標題叫做《奧蘭多的新雙子星——夸梅·布朗的自我救贖》
唐森一開始以為是和《奧蘭多哨兵報》一樣,是一篇公式化,堆砌辭藻的夸人水文。
哨兵報就是這么寫的,直接把布朗夸上了天。
什么下一個尤因,正在走向名人堂這種唐森看了都覺得不好意思的話都出來了。
可紐約時報不一樣。
唐森下意識的看了幾眼,還真讀進去了,甚至于看出了興趣。
只能說這大媒體就是不一樣。
紐約時報用一種故事般的文風,以代入布朗第一人稱的視角,講了一個茫然的少年,一頭扎進nba,然后自我證明的故事。
而且寫的很細節,很感人。
“那一天,在夜色籠罩的霍華德考芬公園,昏黃的燈光下只有少年孤單的身影,當他坐在場邊,拋棄他的父親,辛苦的母親,為了保護他而入獄的哥哥,就像一片片陰影,籠罩在少年的頭上。”
“他覺得他需要一些好運,所以他在公園的留言板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運,布朗!”
“少年真的需要一些好運。”
整版的報道,因此文章的篇幅很長。
簡直都快寫成傳記了,寫到了摩爾,寫到了第一個把他拉出泥潭,讓他好好學習的威廉姆斯。
還寫到了多諾萬。
甚至于唐森。
也不知道紐約時報從哪兒搞到的信息,竟然知道唐森是多諾萬介紹的。
后面就是唐森帶著布朗苦練,到處試訓。
“他像一匹被伯樂發掘的劣馬,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賽道。”
接下來就有意思了。
唐森到這兒才看出來一點兒玄機。
只能說,大媒體蛐蛐人的本事也和他們寫文章一樣好。
瞧瞧這遣詞用句。
什么“那一天,少年懷著忐忑,第一次步入那個辦公室,他看到了一張嚴肅、冷漠的臉,對方用一種審視的目光打量著他,讓他如坐針氈。”
還有“少年以為他獲得了寵愛,可以一起出鏡,享受著萬眾矚目,誰知道陰暗正在襲來。”
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故事化的演繹。
“當少年在球場上,像很多年前的自己一樣,孤單的訓練著,他的經紀人走進來,喪氣的給他帶來一個壞消息,他被交易了,送去了奧蘭多,那一刻,他的天都好像塌了。”
這段簡直扯淡。
得知自己被交易的時候,布朗都高興壞了。
“他不理解,看著電視上那個男人高調的對媒體宣布,摟著心儀的球員肆意大笑,少年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里暗暗發誓,證明交易自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之后就是比賽的報道了。
著重寫了昨天魔術和猛龍的比賽。
筆法也特別有意思。
說少年的到來,填補了魔術空虛的內線。
那么請問,奇才的內線是否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