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宋先生所言,是不是可以說,文字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人們有了用文字來記錄事情,記錄各種東西的需求。
所以文字才會應運而生?”
宋濂仔細思索皇帝的話,確信這里面沒有什么坑后,這才點了點頭:
“陛下所言是極,臣就是這么個意思。”
“也就是說,文字的出現,是為了能讓記載東西更加簡單,更加準確,方便快捷。”
宋濂已經隱約覺察到,皇帝想要說些什么了。
但皇帝此時所說的話,也確確實實是實話。
同樣沒有辦法反駁。
于是,便再度點了頭。
“就是因為結繩記事,已經沒有辦法適應當時的情況,所以倉頡造字,全面取代了結繩記事。
同樣的道理,在咱看來如今這繁瑣的繁體字,和簡單的簡化字比起來,又與結繩記事和倉頡造文字何其相像?”
一聽朱元璋這話,宋濂頓時急了。
“陛下,結繩記事又豈能和如今文字相提并論?
如今正在使用的文字,早就特別的規范,也特別的全面。
能夠把各種東西,都記錄的特別清楚完備。
完全能夠適應各方面的需求。
可和當初的結草記事,有著天差地別。”
朱元璋搖了搖頭道:“咱看區別很大,如今所用的文字,還是不行,太復雜了。
有人說繁體字有三多五難:三多是說漢字,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
五難,則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
這個看法,咱整體上是比較認同的。
繁體字確實是有很多的毛病,諸多的缺點。
既如此,為什么就不能進行一定的簡化?
簡化字又有什么不好?
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掉漢字所存在的這些問題。
且今后不論是書寫,亦或者是進行雕版印刷時,都能夠提高速度,減少工作量。
兩位宋先生都是圣人門徒,學習儒家經典。
儒家門人大多都致力于,儒家學問的傳播,讓儒家學問發揚光大。
可是繁體字所存在的這些缺陷,也確實是很大的,提高了學習的門檻。
若是能夠推行簡化字,那么在接下來,必然能夠大大降低學問傳播的門檻。
讓更多的人接觸學問,學習學問,并掌握學問。
更好地的仰慕,理解并遵循圣人之道。
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這些豈不是煌煌正道,豈不符合圣人之言?
和字的簡化這些細枝末節比起來,這個才是最為根本的大義。
豈能因噎廢食,豈能因這些細枝末節,便否定全局。
守住所謂的小義,卻將事關根本的大義給放棄。
這豈不是因小失大,豈不是本末倒置?
兩位宋先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咱說的對不對?”
朱元璋開始向兩人,舉起傳播儒家學問的這桿大旗了。
只不過,他此時這么說,不過是為了減少一些推行簡化字的阻力而已。
在如今的這種環境之下,想要推行簡化字,不披上一些儒家的外衣,是不太好完成的。
畢竟這眾多的讀書人,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
這等事,不披上這么一層外衣不好辦。
就像是歷朝歷代的眾多文人們,所干的事情是一樣的。
不論是董仲舒,還是二程,以及朱熹等眾多的人,都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表面上都是在解釋先賢的經典,可哪一個不是瘋狂的往里面塞私貨?
把自己的想法,以注釋儒家圣賢經典為由,給披上一層儒家先賢的皮。
從而好借殼生蛋,推陳出新,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