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今,不過是稍微的借用一下,這個儒家之人慣會使用的手段。
這樣的手段不能說他們能用,自己就不能用了。
別管用什么樣的辦法,能把簡化字給推行下去,就是好的。
把簡化字推行開,提高讀書識字率。
那么在接下來,把簡化字給用到什么地方,又能促進哪些學問大發展大繁榮,就不是儒家的這些人所能夠控制的,所能夠想象得到的了。
做事情,是要分方式方法的,不可能一味的蠻干。
只一味的蠻干,絕大部分都成不了事。
反而會把事情給弄得更糟……
“文字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記錄各種事情的。
這是文字的本意。
既是記錄事情,自然是要以方便為主。
結果現在宋先生,卻要以什么亂了文字,什么圣人之道這些來因循守舊,不讓文字進行簡化。
這屬于忘記了文字本身的意義,豈非又是一種,更大的本末倒置?”
“陛下,臣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文字到了現在,真的已經很好用了。
這些都是經過圣人先賢所創造的。
文字神圣,妄加改變的話,著實不行。
只怕會引起軒然大波……”
宋濂還在繼續就這個事兒,進行反駁。
他怎么可能會輕易的,被皇帝給說服?
朱元璋搖頭:“什么圣人創造的?
就算是圣人創造的,就不能改變了嗎?
咱讀書少,宋先生不要騙咱。
文字真的是一成不變的嗎?
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再到甲骨文,以及各種的銘文,到大篆,再到小篆,以及后面的隸書。
文字哪里一成不變。
一直都在變。
其脈絡就是由繁入簡,越來越規范。
還說什么圣人創造,咱是不信的。
始皇帝一統六國,統一文字,由李斯以秦篆為基礎,弄出了小篆。
這些晚孔子,以及百家爭鳴時的眾先賢他們,又有多遠?
文字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處于一個演化的過程當中。
該變,自然就要變。
秦朝時因嫌棄因小篆過于繁瑣復雜,不便于書寫,所以就用隸書進行佐記。
隸書最終取代了小篆,通行至今。
別的不說,就隸書這個名字,也能看出來它的出處,那可真和圣賢沒沾什么邊兒。”
宋濂的臉紅了紅,又很快恢復了自然。
這讀書的皇帝,可不好糊弄啊!
“而到了現在,隸書也顯得很繁瑣了,不符合現在的發展了。
那么簡化字自然而然,也可以應運而生,且能夠取代隸書。
就如同當年隸書,取代小篆是同樣的道理。
況且,簡化字有諸多并非是咱這里所造,早便已經出現了。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都有著簡化字在。
到了如今,簡化字同樣大行其道。
被諸多人使用和接受。
這豈不是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面對這種好的趨勢,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是要順應這個趨勢,主動的去進行簡化。
而后加以規范,推行天下。
這才是最重要的。